笔趣阁

凤阅居>贞观长安小坊正 笔趣阁 > 第689章 聆讯姜茯苓(第1页)

第689章 聆讯姜茯苓(第1页)

第689章聆讯姜茯苓

鸿胪寺公房内,范铮饮着茶汤,压抑住心头腾腾怒火。

姜茯苓为什么不来接洽酒精事宜?

因为利益之争,已经被检举到御史台,正在接受监察御史袁异式的聆讯。

据说,在华州有一面之缘的老监察史南宫糊涂在一旁记录,另调了一名女书令史协助,全程房门大开。

察院出身的范铮微微颔,这是在避嫌。

审问异性需要注意避嫌,瓜田李下、众口铄金,是会逼死人的。

没有人证,但凡嚷一声“非礼”,监察御史立刻坐蜡。

袁异式还是将前辈们的经验学到了家。

但姜茯苓本人,对品秩感兴趣、对医术感兴趣,偏偏对太医署诸多杂务不感兴趣,除了酒精一事是太宗与范铮指定的联络人外,手头就没什么把柄可抓。

凭她的医术,想捞点钱,回姜氏药行挣的绝对比在太医署多得多。

“酒精一物,始于贞观朝,为本官与先帝共同出资所创,与诸司无关。”

纵然争夺利益,也没人敢对姜茯苓太过分,作为医药世家的姜氏可不是摆设。

长孙无忌毒着呢,一张嘴直接剥夺了太医署经办酒精之权,釜底抽薪,看你再争!

范铮淡然出班开口:“没错,本官不允。”

范铮冷笑:“既打算介入此事,攫取利益,事先不打探清楚?何故伪作不知?”

范铮一语双关:“犯得着那么急?”

论爵,李道宗是郡王;论品秩,他是大九卿中唯一的正三品。

贞观年间,李孝恭除了短暂任过礼部尚书,其余时间都在府邸歌舞升平。

内谒者监尤福贵伏地,感恩涕零:“老奴以性命誓,但有一丝意外,内谒者监自老奴始,尽千刀万剐!”

李道宗的身世,自然是接受那种细嚼慢咽的吃法,可战场、世事,又哪容得你处处精致?

李道宗没说的是,那部曲就卒于此战。

虽说郧乡县之行,多少让范铮与她有了些隔阂,可早年姜茯苓对敦化坊的帮助,范铮不能无视。

可这是他的主场,他也是正经八百的大九卿,自不适合再谦称了。

看在过往情分上,范铮点了李道宗一句,却不晓得他听进去了没有。

——

太极殿,侍御史邹久酒举笏:“臣闻太医令姜茯苓于察院接受聆讯,不论结果如何,太医令当先移交职司与诸同僚。”

史上多有宦官乱政者,为什么帝王还会信任宦官?

立场问题,宦官是皇帝掌握其生死的家奴,在皇帝看来,比那些想窃取权柄的大臣可信得多。

“换与不换,是陛下与本官商榷之事。怎地,太常寺已经急红眼了,迫不及待吃下这一口么?”

尤福贵明白,这是让他逐渐掌握实权。

何况,她夫家的家境,也足以让她衣食无忧,需要为区区阿堵物污了名头么?

李孝恭淡然开口:“移了。”

没有凭据,那也无妨,袁异式要姜茯苓于一旬内,每日到察院聆讯。

邹久酒大惊:“这却是为何?”

范铮笑眯眯地颔,一松手,茶碗落地,碎屑四溅:“可惜,本官的茶碗,宁愿砸个稀巴烂,也不愿让人觊觎。”

李道宗将碗置于茶拓子,哂笑:“当年十七,随先帝征战,屯兵柏壁。”

觊觎酒精的,自不可能是李道宗这富贵郡王,但谁能少了三亲六戚呢?

汤仪国是探路的小卒子,想试一试范铮能否认同换人。

永徽天子龙颜大悦:“太尉果然是老成持国!就依太尉之言,着尤福贵带内谒者人员经办此事,任何人不得为难。”

理论上,范铮应当谦称一声“下官”。

范铮只要松一松口,姜茯苓这个医正大概就得弃官为民了。

李道宗虽以武、贤闻名,于李孝恭而言,仍嫌逊色。

太尉长孙无忌举笏:“臣长孙无忌以为,无非是蝇营狗苟。即便太常寺觉得酒精累赘,陛下可指定内侍省人员处置,此事不再经太医署。”

河间郡王李孝恭,谥号“元”,在整个贞观年以奢靡、友善闻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位居第二。

“太常卿还是好生想想河间元郡王吧。”

好歹李道宗之前给脸安置了汤仪典,李景恒也曾在范铮手下任事,即便是拒绝,脸皮也不能撕得太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