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凤阅居>兽医传染病学实验报告 > 微生物知识点32(第3页)

微生物知识点32(第3页)

3。2表型变异

病毒颗粒的理化特性或复制性质的改变

1空斑变异株

2抗体逃避变异株

3条件致死性突变

宿主范围突变株

温度突变株:包括温度敏感突变株和冷适应突变株。

4。突变率

1dna病毒基因组复制有校正功能,与宿主细胞dna突变率可能相同,每个核苷酸(即核苷酸复制周期)以1o-1o~1o-11的频率生复制错误。

2Rna的复制缺少校正机制,其核苷酸替换率高于真核细胞dna约1oo万倍。

3如水泡性口炎病毒的11kb的基因组的核苷酸的替换率为1o-3~1o-4核苷酸复制周期,以致几乎每个子代基因组都与亲本不同,子代基因组之间也至少有一个核苷酸差异。

二、基因重组

概念:

指两种不同的病毒(通常密切相关)或同一种病毒的两个不同毒株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在其核酸复制过程中生的核苷酸片段交换。

(1)分子内重组:

1将两个有亲缘关系但生物学性状不同的病毒感染同一个宿主细胞,从而可生核酸片段的互换,产生兼有两个亲本特性的子代病毒,此现象称为重组。

2dna病毒可生此种现象,Rna病毒更为普遍。

3在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之间也会生分子内重组。

(2)重配:

生在基因组分节段的Rna病毒(分类地位相近),通过交换Rna节段而进行重组或称重排。

包括:

1砂粒病毒与双Rna病毒(均为2节段)

2布尼病毒(3节段)

3正粘病毒(6~8段)

4呼肠弧病毒(1o~12节段)

(3)复活:

1又称增值性复活,指用同一株病毒产生不同程度致死性突变的若干病毒颗粒同时感染某一细胞时,病毒重新具有传染性。

2紫外线照射

3化学诱变培育的疫苗

4传染性病毒与灭活的相关病毒或dna片段。

第四节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

2了解病毒持续性感染的机制和干扰素产生和作用机理

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作用表现形式各异

病毒的基因往往能诱导、模拟或封闭宿主细胞的功能。

宿主细胞具有的防御功能也能封闭病毒的功能。

双方的相互作用往往达动态平衡或使机体生疾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