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得知定海丢失,表示出强烈的愤慨,下诏陕西、甘肃、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六省出兵支援沿海。”
“六省的总督接到朝廷的征召后,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御敌,而是向朝廷哭穷讨要军饷。”
“道光是出名的抠门皇帝,一听花钱就烦了。”
“既拿不出钱,又调不动兵,心里窝火只能朝着林则徐泄。”
“他专门给林则徐传口谕说:
“不但终无实际,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以何词对朕也。”
道光此话指责林则徐,不但没有干出一点实事,反倒给朝廷惹出这么多事端,我越想越生气,你还有什么话要对我说。”
“清朝末期皇帝的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林则徐怀着满腔忠君报国之志,一心拯救大清朝子民。”
“三个月前,轰轰烈烈地销毁洋人两百多万斤鸦片,道光皇帝高兴地欢呼雀跃,刚刚遇上半点阻力挫折,立刻翻脸不认人。”
“此时,另一个硝烟的人物洞察到机会来了。”
“到达了天津白河口时,英军要求清朝进行谈判。”
“当时的直隶总督琦善接待了英国代表,并趁机进言攻击林则徐。”
“琦善,通过各种请托获知英国海军的实力,经过一番权衡对比,现英国人的实力在清朝之上,立即上书提出“扶夷”的建议。”
“琦善在与英国相帕麦斯顿的书信往来中,更加坚定“扶夷”是解决此次清朝与英国冲突的上上策。”
“帕麦斯顿的书信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痛斥林则徐的蛮横行为,后半部分是帕麦斯顿对清朝的要求。”
“琦善把重点放在前半部分,把书信想当然地看作英国人的控诉。”
“琦善回复帕麦斯顿说,虎门销烟是林则徐的个人行为,全赖他一人胡搅蛮缠,根本不是我家皇帝的意思,我将禀报朝廷,严惩林则徐。”
“琦善的解决策略传到道光皇帝耳朵里后,道光皇帝觉得琦善真能干,比那个不靠谱的林则徐强多了。”
“君臣议定,象征性给英国赔点钱,让他们能够回去复命,赶紧把他们打走就完事了。”
“道光帝听信了琦善,认为林则徐禁烟运动中处置失当,引了战争,因而将之革职。”
“林则徐就这么被革职了,由琦善接任。”
“随后,让琦善和英军在天津口谈判。”
“当时,天津的防御也非常虚弱,因而琦善提议双方在广东谈判,英军也担心孤军深入,补给困难,所以同意了。”
“184o年十月,双方的谈判开始,英国正式提出开放四个通商口岸,赔款,各地等几大条件,琦善只敢同意赔款烟价6oo万两,不敢答应其他要求。”
“另外,琦善对林则徐的防御措施进行否定,将招募的兵勇遣散,导致广东的防御也空虚了。”
“琦善这时候,经过几轮交涉现,自己大意了。”
“英国人的态度非常坚决,必须割让香港和赔偿被销毁鸦片的损失。”
“琦善犹豫不决,只好来回降价拖延。”
“道光帝得知后,采取了强硬措施,下令烟价也不能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