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凤阅居>红楼英雄人物榜 > 1 8 天有二日(第2页)

1 8 天有二日(第2页)

太上皇与没有登基前的原配皇后感情深厚,可惜这位娘娘没有福气,册立后不到五年就薨逝,留下唯一的儿子、太上皇的嫡长子,出生就被封为太子,而且能力非凡,很快得到朝中上下的认可,文武百官无人二话。

但是,太上皇当时春秋鼎盛,距离“让位”还远着呢!

于是,因为至今没法解释的原因,太上皇四十年突然传出“太子谋反”的消息,随后京城戒严,三天后终于放开时,消息已经变成“太子暴病而亡”,太上皇哀痛不已,甚至流泪过度落下眼疾,半月无法理事。

问题是,你说“太子暴病而亡”也就罢了,紧随其后的清洗算怎么回事?被清理的文官全都曾经亮明态度支持太子,就连军中也没放过,和太子最亲近的十二侯各家虽然没被清洗,却都被以各种理由撤职降爵,连续数年才算结束。

高层震动带来的必然是天下不安,等到太上皇终于自认为收拾好“残局”的时候,发现问题已经无法压制,别说对各地的掌控大幅度衰减,就连京城都难说怎么样,最主要的军队方面,武勋集团明显已经全部和皇家离心。

“矛盾积聚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txt)

怎么办?但凡懂点儿政治的都明白,内部矛盾无法解决就要引到外面,否则一旦爆发,必然会把“盘子”炸的人仰马翻,太上皇也是这么干的,一番准备之后宣布出兵北伐,目标是山海关外的建奴,理由是“讨伐不臣”。

最精锐的京营十二团营抽调六万、御林军全体护驾,又从京畿地区调动三万余人作为二线,凑足十万战兵,再加上两倍数量的征调民夫,号称五十万大军;八公、十二侯全体跟随,前者主要随驾护送,后者就是真正的战场指挥。

实事求是的说,这一做法在理论上并无问题。

一战带上如此多的武勋、武将,摆明是要“分猪肉”,将来班师回朝的时候,必然会以各种理由封赏提拔,什么恢复世爵、加衔升职都很简单,轻松就能把武勋集团拉回自家阵营,军队稳自然京畿稳,接下来辐射出去,不用几年就能恢复正常。

();()  谁都没想到,这一仗败了,而且是大败!

太上皇四十五年,大军出山海关北上,四王因为封无可封,再加上本就分驻四方,因此并未跟随,只有东平王府世镇山海关,被安排负责粮草中转,连押运的权力都没有,却在仅仅出关不到半月之后,粮道就被草原鞑子的精锐游骑截断。

短短几天之内,前线大军谣言四起,核心都是粮草不济、剩余不到三日之粮,以至于军心大乱,又“恰好”遭到建奴主力举族突袭,十万大军一溃千里,从前线到山海关仅数百里的道路,几乎被尸体铺满。

此一战,六万京营跑回来不到两万,三万余二线兵马基本没剩下多少,只有御林军因为随驾保护,建制还算完好,二十万民夫死伤小半,剩下的大部分被建奴抓去做了奴隶,粮饷兵器损失更是天文数字,战后连个统计都没有。

但相比于兵马死伤,朝廷面对的最严重问题其实是武勋的损失。

十二侯各家承爵人因为前线带兵,战败之时还要全力集合兵马殿后或者反击,直接阵亡十一个,只有保龄侯史家重伤返回;八公哪怕是随驾,战时也要带兵以防万一,最后是修国公、缮国公两家阵亡疆场,荣国公贾代善重伤,回京后没过几年就去世。

更残酷的是,这些武勋军头都还算是正当年,几乎没怎么注意继承人培养,他们一死,家里全都乱了营,十二侯愣是只剩下五家作为武勋传承下来,也就是保龄侯史家、定城侯谢家、景田侯裘家、平原侯蒋家和襄阳侯戚家。

其他七家衰败六家,只剩名头和年俸,另有一家早已转文官。

八公强点儿,但也不是没损失,比如贾赦。

毫不客气的说,这一战彻底将整个大乾王朝的武勋集团摧毁殆尽,之后哪怕是太上皇拼命找补,以各种理由奖赏提拔,依然没有屁用,朝堂之上再也不复当年文武均衡的态势,文官集团一步步侵占位置和利益,也让皇家一步步难受。

而且,这场大败有三点很有意思。

头一个,鞑子游骑是怎么准确把握汉军粮道的?完全就是一路冲过去就解决了;第二个,大军之中为何谣言四起?照理说就算损失一批粮饷,怎么可能在区区数百里之外“粮草不济”?最后,为何这么巧,建奴就和鞑子合流了?

可惜,这些事情至今没有解释。

太上皇四十九年,再也无法支撑的老皇帝以“眼疾复发、无法视事”的名义,宣布禅位于四皇子,自己移驾龙首宫“荣养”,却始终不放弃权力,足足数年之后才因为身体原因退让,允许年号改为“安泰”,然后一直争斗至今。

饶是如此,老东西依然留下绊子,给所有儿子的亲王封号加“忠”字头,如忠顺亲王、忠和亲王等等,又给废太子平反,追封为“义忠亲王”,明显是在上眼药,还将手中不少外围权力下放,养着自身势力对抗,将安泰帝堵的极为难受。

两边互相盖帽子、剪羽翼,厮杀至今没有结果,整个国家也就可以想象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