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然和老王从三十一团骑车赶往七十多公里外的三十四团、三十五团,到了那儿就准备跟之前约好的维吾尔族朋友往营盘古城里边走。
没想到维吾尔族朋友休息不出车,李浩然和老王与路边的当地人聊天。
“你们这都种的棉花,这个棉花到九月份差不多就收了吧。”
“十月份。”
“你们这个棉花十月份收完之后旁边棉花厂就来收了是吧?”
“我们自已拉到棉花厂去卖。”
“就跟卖粮一样。现在棉花怎么卖?”
“今年是五块多六块。”
“一公斤?”
“嗯。”
“那一亩地能打多少斤?”
“好的话六百来斤,差一点的三百多斤,基本上都是五百多斤。”
“你们听口音是四川的,但这都习惯了?”
“习惯了。”
“三十多年了。”
“三十年前,你们刚来的时候像北山那边有地,种地的话去过那个古城遗址,那个时候古城遗址是不是已经被盗墓的都盗过了?”
“被盗的基本上是三四十年前,后来国家保护起来了就没有人敢去盗了。”
“它旁边有些汉墓?”
“现在就剩一个土壳子了,什么都没了。”
路边牧羊人赶着羊群走过,路面卷起漫天尘土。李浩然和老王在路口等了一个多小时,问了好几个路过的司机和当地村民,有的说进去车不好找,有的说进去容易但是不好出来,又绕回到之前联系的那个维吾尔族卡车司机,他说明天早晨他们会进去一趟,傍晚再进去一趟。明天早晨跟他一起进去,傍晚他再进去把他们接出来。李浩然和老王暂时先离开三十五团,明天早晨再过来跟他汇合。
李浩然和老王离开三十五团团场,往218国道走,路边有一个清代的古城遗址,叫都热力古城,是清代的蒲昌城遗址,还有十三公里。
李浩然和老王来到了都热力古城脚下,石碑上有简介:都热力古城遗址也称蒲昌城,古城呈长方形,南北长340米,东西宽310米。东城墙保存较好,城基为夯筑,上部为土坯砌筑,有角楼、马面、女儿墙,城外有护城河。该城始建于1893年,是清末时期库尔勒至若羌交通线上的重要城镇和驿站。先后在此设立扶辑招徕局,蒲昌营等机构。促进了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屯垦开发。1917年后逐渐废弃,对于研究清代地方史以及尉犁县的历史沿革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这座城是清代光绪年间建的,1893年建成,1917年这里的驻军慢慢撤退,清朝末年在西域的控制力逐渐下降。这里是库尔勒到若羌中间的一个驿站和军事屯垦城池,当时有驻扎军队,规模不是很大。
李浩然和老王走上城墙,里边种了枣树。古城保护起来了,枣树也没人管了。几十年前这里边都是农田,古城依然保存得很好。
走近一座马面,稍微有点坍塌。虽然是夯土结构,但是和以前看的汉代唐代的来比,质量还是差太多了。里边的圆木一个一个的还能看到,里边是夯土层,外面用土砖垒砌。土砖散落了一地,黄土夹杂着当地的芦苇秸秆或者稻草做的方砖。清代在这儿设的城太粗糙了,夯土层的结实程度明显不如唐代和汉代。“是经费不足,还是清朝对这里掌控力下降,亦或偷工减料?”李浩然对老王说,“都有可能。”
这个城虽然现在保存得很好,再过一百年两百年可能保留得不一定有这么好。李浩然和老王准备离开都热力古城遗址,回去休息,明天起一大早和维吾尔族司机汇合去营盘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