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凤阅居>开局一个头的是什么动漫 > 第74章 李鸿章之约(第1页)

第74章 李鸿章之约(第1页)

李鸿章是向刘勇强请教兵法的,之前王有龄将一万乡勇借给何桂清保命,这部分人从浙江绕道去了上海。

刘勇强当时非常兴奋,希望趁机进入上海。可惜这些人又被何桂清带出来了,他现自己不可能名正言顺的进入上海。

李鸿章当时也赶到了上海,正在训练他的淮军。

这支淮军,初建之时,与湘军一模一样。其中一半人都是老湘军,是曾国藩借给他的。曾国藩对自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很慷慨,送上马,往往还要扶一程,对左宗棠如此,对李鸿章也是如此。左宗棠的班底是王鑫部的老湘营,资历最老的湘军之一,曾国藩起家的部队。对李鸿章,则直接将他两江总督的亲兵营给了对方。

另一半是李鸿章的老部下,一群安徽团练。李鸿章手里是有人的,进入曾国藩幕府前,他在安徽编练团练,他编练的部队不能说一无是处,只能说毫无作为。南打不过太平军,北打不过捻军。

李鸿章是一个非常灵动的人,知道自己不会打仗,马上去投靠了曾国藩,加入了曾国藩的幕府,一点一点跟曾国藩学习。

曾国藩也特别喜欢李鸿章这个人,曾国藩给人的感觉是木讷,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笨拙,但偏偏那些很聪明,而且比较油滑的聪明人都很喜欢曾国藩,李鸿章是这样,曾国藩的恩师穆章阿也是这样。

曾国藩三十多岁就能做到侍郎职务,全靠穆章阿栽培,据说他曾一年内连升十级。穆章阿之所以喜欢曾国藩,没有人知道原因,有人说因为喜欢曾国藩的文章,知道他是个人才。但穆章阿也看得出曾国藩不是聪明人,他的成绩也不太好,中进士后,排名靠后,只是三甲进士。这样的成绩基本上都是去外地做个县官,没有背景,也就到头了。但穆章阿提拔他进了翰林院,并叮嘱他,要珍惜这个三甲进翰林的机会,勉励他好好学习。

曾国藩对穆章阿的教导几乎言听计从,因为从穆章阿身上,他看到了什么是‘聪明’,那几乎是一种天生的能力,是他这种人永远学不会的。穆章阿教会了他什么叫钻营,因道光皇帝欣赏穆章阿,穆章阿又借机不停举荐曾国藩。又一次皇帝招曾国藩入宫,曾国藩在偏殿等到天黑也没见到皇帝,回家后不解,求见穆章阿。穆章阿大惊,问他皇帝偏殿里今日挂的什么词条,字画?曾国藩说自己心慌,没有留意。穆章阿连夜进宫,托小太监查看了偏殿里的布置,回来告诉曾国藩里面挂的朱子家训,让曾国藩连夜背诵。结果第二天皇帝考察曾国藩,考的就是朱子家训。

穆章阿这才告诉曾国藩,他曾经跟皇帝推荐过曾国藩,说曾国藩记忆力好,几乎能过目不忘。所以皇帝试探他呢,他让皇帝很满意,估计要高升了。果然没多久,曾国藩再次升了一级。

这种揣摩人心的能力,能将皇帝的心思猜的如此透彻,让曾国藩惊为天人,他无法理解这种能力。穆章阿之后,他遇到了李鸿章,他从李鸿章身上看到了恩师的影子,倒不是因为报恩情节,单纯是因为他觉得这种天赋很了不起,所以他也喜欢聪明人。跟聪明人接触,总是让人很舒服。他不是一个很通人情世故的人,经常得罪了人还不知道,有时候他让人很不舒服,别人也让他很不舒服,只有跟这些聪明人相处,总是愉快的,他们随时都能照顾你的情绪。

于是在他幕府几年后,他就决定推举曾国藩出山,让他去上海,已经有意为他谋取江苏巡抚一职。但没打算太快,他叮嘱李鸿章,兵没有练好就不要出击,官军有太多急于立功造成惨败的教训了。三合镇之败,就是因为李续宾带兵连续苦战,已经师老兵疲,却被咸丰逼着连续作战导致的惨败。

李鸿章也谨遵恩师的教导,他是真正的聪明人,懂得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所以到上海后三个月,一动不动,就是练兵。他是上海士绅请过来的,当时曾国藩刚刚打下安庆,上海士绅听到消息,坐船集体去叩见曾国藩请援。当时李秀成兵围杭州的同时四处出击,江浙一带风声鹤唳。后来也是这些士绅,花了18万两银子,雇佣7艘洋人轮船,将他的淮军从安庆接过来,路过苏州一带的时候,每个人趴在甲板上不敢露头,生怕被太平军现。好在太平军也不太敢惹洋人,没有登船检查。

到了上海,李鸿章大开眼界,这里真是富的流油,难怪上海士绅为了请援军,敢大言不惭说每个月能筹集8o万两银子做军饷。

在这里他也看到了洋人军队的精锐,看到了洋枪队的火力。立刻就把对曾国藩的崇拜暂时丢开,本来还觉得湘军编制就是完美无缺的,极力模仿。结果到了上海只三个月,所有营制都改了。反过来极力给老帅安利洋枪洋炮的威力,而老帅多次来信,让他要更重视人,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一切观念,在他打了第一仗之后就改变了,太平军进逼虹桥,洋枪队此前被重创,淮军成了上海唯一的军队,这一仗李鸿章拼了老命,亲自督战,一场大胜,歼敌三千。可这一战让他看清,不但洋人的火器比他犀利,连粤匪的火器都比他犀利。

之后开始寻找渠道采购武器,吃了不少亏。一开始买一颗从英国炮船上偷来的普通的12磅炮弹要费3o两银子,买一粒最坏的铜帽要16两银子。后来才摸到渠道,一万铜帽子弹也只要19两银子。

李鸿章想尽办法在上海筹钱,有虹桥之战兜底,上海士绅们看到淮军能打,舍得花钱。很快给他买了几千杆洋枪,上百门大炮。开始摸索指挥这支冷热混编部队打仗,却总是不得其法,战斗力很一般。

直到何桂清从杭州借来了一支大军,李鸿章惊讶的看到这支军队装备、操练,竟然跟洋人一模一样,惊为天人。他立刻开始想办法打听,最终摸清了这支部队的底细。这是福建盐运使刘勇强练出来的乡勇,现在改叫闽军了。咸丰之前,乡勇都不敢称军,为此曾帅多次强调,让部下以勇为名。甚至都不能称呼湘勇,湘勇往往专指曾帅老家湘潭县招募的乡勇。其他县以县名称呼,比如平江县的称平江勇。咸丰死后,朝廷才在旨意中正式用湘军称呼曾帅的湘军。

此后才有了湘军,有了楚军,也有了他的淮军。

李鸿章姿态放得很低,作为江苏巡抚,亲自登门拜访,跟刘勇强聊了很久。

可一个小时了,刘勇强硬是没猜出他来访的意图。

他接受李鸿章的邀请,是因为这个人值得一见。跟李鸿章保持好关系,才能更深入的打入湘军集团,这可是大客户。茶叶换军火这条渠道,还可以深挖一下。这点左宗棠做不好,左宗棠擅长的是帝王学术,李鸿章才懂生财之道,最关键是李鸿章跟湘军的关系更紧密。他给曾国藩当了三年幕僚,以他的能力,早就把曾国藩伺候通透了。他对曾国藩的影响力,远大于左宗棠。

可是见面之后,李鸿章一个劲的夸赞刘勇强能力不俗,将道听途说的一些刘勇强的事迹吹捧了一番。最后说刘勇强屈就一个盐运使是埋没人才,刘勇强应该有更重要的职务,虚情假意表示,他这个巡抚当得很不称职,如果刘勇强愿意屈就,他愿意让贤。

如果是一般人,被这么一说,立刻就会觉得李鸿章礼贤下士。

刘勇强渐渐明白了他的意思,这是想拉拢他,可却没有足够的筹码。也就是李鸿章,当初左宗棠可是直言不讳问刘勇强愿不愿意加入楚军,大言不惭保举他做巡抚。李鸿章开不出足够的条件,也没左宗棠那么有自信。刘勇强已经是盐运使,这不是一个小官,李鸿章一个巡抚也不可能给更高的位置,所以只能在态度上弥补。他说的退位让贤,也就是说说。

刘勇强笑道:“朝廷的官职怎能私相授受。李大人好意,在下心领了。”

李鸿章叹道:“本府这个巡抚坐的实在烫屁股,文不能运筹帷幄,平抚地方,武不能纵马杀敌,剿灭祸乱。不怕刘大人笑话,皆因拜入曾帅幕府,得曾帅抬举。刘大人实在是——哎!”

他叹息一声,刘勇强明白了,这家伙铺垫了这么多,意思就是说刘勇强没有一个靠山,所以当不了大官。现身说法,搬出曾国藩来为自己背书。

正常的剧本,此时刘勇强应该表现出委屈,然后委屈表示对曾帅仰慕已久,可惜一直无缘相见。此时李鸿章主动表达引荐之意,将刘勇强收归曾门,帮自己做事。

可刘勇强从没想过要拜入曾国藩门下,反而一直将湘军集团当做潜在的对手,要不是知道曾国藩这个人太懂明哲保身之道,打下南京及时收手,裁撤了湘军。他肯定不愿意卖军火增强湘军的实力。

见刘勇强没有表示,李鸿章大概猜到刘勇强的心意了,他肯定也打听过刘勇强跟福建李家的关系,知道刘勇强有靠山。假如只是为了做官,李家也能帮得上忙。他却没想过刘勇强要造反,在这种目标下,李家非但做不了靠山,反而是绊脚石,已经砸了刘勇强一次。如果不是李廷钰意外死了,也不意外,都七十了,李廷钰不死,麻烦就大了,老李在福建整编出团练,肯定能成为跟湘军集团分庭抗礼的势力,刘勇强很可能被老李压的死死的。

李鸿章终于说明了来意,表示他十分仰慕刘勇强练兵的能力,特来请教一二。

李鸿章明显看出,不可能请出刘勇强加入他麾下了,只能交流一下,能学多少,学多少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