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野随口说出的一句话差点没要了方景良的命,从差点摔倒在地上的方景良扶着桌子坐正后,像看怪物一般瞪大眼睛仔细打量着他。
“樵兄,不带你这么羞辱我的啊,你说你学识浅,我可以当个笑话听,可你这侮辱人的方式就太有点惊世骇俗了吧,砍柴的?在哪座山头砍柴啊?难道是给文曲星山头砍柴的吗?”
独孤野倒是被方景良的一通说辞给逗乐了,“哈哈哈,真没看出来,精良兄弟还有如此幽默的一面。”
“老兄,不是我幽默,幽默的那个人是兄台好吧,这砍柴的都能砍成大文豪,那这读书还有和意义,兄台真是搞笑。”
独孤野与方景良在有说有笑之时,楼上的宋予诗和郭婉凝都看的一清二楚,可就是不知道二人在谈些什么有趣的事情。
这时,一声锣鼓声响起,酒楼的主持人再次出现在舞台上,“各位才子佳人们,经过大学士韩老与大儒杨老夫子的品鉴,现在公布第一轮比赛的结果。第三名,罗少杰罗公子。第二名,孙浩云孙公子。”
这时,主持人咳了一声,没在说下去,台下的声音中有着急的,还有惋惜的,更多的人是在窃窃私语,都在才想这第一轮的冠军是哪位。
“至于这冠军嘛,恕我卖个关子,此人的大名,老夫也是有所耳闻,没想到的是,我扬州城里既然还隐藏着如此才学的高人,这第一名,乃是方氏布行的方景良方公子,恭喜方公子喜得头筹,希望方公子再接再厉,获得好的成绩,下面由大儒杨老夫子朗读第一名的佳作,以供各位共同欣赏品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晩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众人听后,耳边还在回响着诗词的余音。等回过神来之后,所有人在心里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诗词是方景良所作吗?这里的公子小姐几乎都认识此人,方景良学问不大,可名气不小,不是说他家里有多少银子,也不是说他家里有什么高官在朝就职,而是此人生性豁达,与人相处向来和平,很多人都会给他一些颜面,这人乐于助人,更愿意与人分享快乐。
孙浩云一手拿着一壶酒,一手拿着酒杯走了过来。
“方兄,恭喜恭喜,真没想到方兄的才华如此出色,真替方兄高兴,来,我给方兄斟满一杯水酒以示庆贺。”
“孙兄,你这怎么还来嘲笑我呢,你也不是不知道,就我肚里这点墨能有多大才华,这也对亏这位樵兄把关才有这个作品的问世。”
“不管怎么说,这诗词都是出自方兄之手,不说别的,就这意境都让人叹服,美,美的让人羡慕啊。”
孙浩云没有说错,每个人品鉴过后,都被诗词中的意境带入其中。诗意很美,美轮美奂,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施旋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
所有人都被诗中的温馨与完美和谐的景象所陶醉,难以从中回到限时,连孙浩云这样多年在外行走的学子都被迷惑住,何况不曾见过如此场景的那些富家子弟。
“方兄,这位是。。。?”
“哦,真是对不住二位了,我来介绍下,这位是樵兄,住在郊外的,这位是孙兄,扬州城本户,人称扬州三少之。”
“不不不,方兄,你怎么也与其他人学起,不要用这种方式来嘲笑我,什么扬州三少,这不过是那些闲着无事可做的人们给生活添加的一个谈资而已。”
“孙兄,不是我要嘲笑你,你确实有那个资本让人称赞,这是事实。”
“好吧,我想,我们在这里辩论这个无中生有虚幻的名头无意,还是让我们一起期待第二轮的赛事吧,我就不打扰二位了。”孙浩云说完对独孤野点了下头,然后又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锣鼓声再次响起,“各位,刚才经过短暂的休息与品鉴,我想,各位应该也被方才方景良方公子的佳作所感染了吧,何况是你们,就连韩老与杨老都被其中的人间仙境般的田园生活美景所陶醉,这不是刚刚从中返回到现实中来嘛,现在开始第二轮的比赛,有请韩老出题。”
一道声音从二楼的一个房间里传出,因为窗户关着,所以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我南溪朝地处群国环绕中,犯边之事常有生,看似太平的背后,其实背后有着太多的争战,尔等不知道是因为你们活在勇士们用生命换来的一时安宁,老夫就以励志文为题,一炷香为限,开始吧。”
所有人都在小声的议论着这道题,这个题很难用诗句来表达,这样的题目这些才子佳人们基本上都是在学宫与其他人以国策辩论,还真的很少以诗文来表达,这下真难住了这些人。
独孤野喝着小酒,望着二楼的一个房间。打从心底佩服此人,说的很有道理,这些生活在舒适的生活中,根本不知道国家每年每月都在与敌人生流血事件。
看来这位韩大学士不光是一心想变法,为民为国着想,还有着一腔热血,心系边疆战士们的安危。
“樵兄,这题是真的难渡不小啊,说真心话,这尚书大人真是为了国家碎了心啊,无论走到哪里,心里都是为国为民的心思。”
“方兄,这尚书大人平时经常游走各地方嘛?”
“是的,尚书大人经常在外游走,听说是要到南溪国的每一寸土地去考察,这人也是黎民百姓心中最好的官了,听老一辈的讲,很久前,国家的各种赋税,各种不平等的制度很多都是针对天下黎民的,全都是通过尚书大人与朝中百官周旋,最后才一点一点的废除的,这样的好官,天下百姓谁不喜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