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凤阅居>大明十六帝聊天群见面 > 第十五章 京城保卫战 于谦逆风翻盘(第3页)

第十五章 京城保卫战 于谦逆风翻盘(第3页)

仅凭百余名骑兵,竟然自午时战至申时,打了将近四个小时,而且明军不但没有崩溃,反而越战越勇。

随后瓦剌人凭借人数的优势将他们重重包围,也先敬其忠义勇猛想要招降韩青,不料韩青勃然大怒,他觉得自已受到了侮辱。

忍不住大骂道:我背忠义而狥汝乎!说罢直接引刀自刎。

韩青战死之后,右副督御史孙祥接过了守关大任,继续率领剩余的残兵凭关坚守整整四日。

最终还是瓦剌人眼见无法正面突破,就找到了紫荆关还未堵住的其他道路,绕到了守关明军的背后,腹背夹攻之下,明军逐渐不支,紫荆关最终还是敌人所被攻破。

关破之后,孙祥并未逃跑或投降,而是选择继续领兵与敌人展开巷战,最终因寡不敌众,力战殉国。

韩青、孙祥和所有守关的士兵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对国家的忠诚,他们用自已的生命为北京换来了宝贵的四天时间,也让这场北京保卫战有了更大的把握。

十月初九,当也先最终突破紫荆关后,他的前进路线再无一点阻碍。

也先纵骑狂奔,带领部下两日狂奔二百余公里,于十月十一日,到达了卢沟桥,这里也是北京保卫战的开始。

此时出现在也先眼前的京师已经不再是五十天前那个防务空虚、人心涣散的京师。

这一个多月的整顿,让此时的京城已经今非昔比,他们根据于谦的部署。

不光招募到了大量的民兵,还从河南、山东、长江以南等地调动了大量军队。

同时还张出告示,从通州运到北京二十石以上粮食的人,不光报销运费,该另外奖励白银一两。

这张告示一出,顿时大量的军民就开始争先恐后赶往通州运粮,没几天工夫,就把几百万石粮食运到京城并储备了起来。

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此举算是彻底稳定了民心。

再加上南方库存的兵器北调,和在土木堡的旧战场收集到了数十万件遗弃的冷兵器与火器。

最后还增兵了宣府、大同、居庸关、紫荆关等地,加强了北京外围地区的防务。

另外于谦还调动大量人力物力加固了北京的城墙,城门附近的居民也早已迁入城中。

至此,已是万事俱备。

只是明朝内部对于这场战斗的攻守问题没有达成一致,当时掌管五军大营的右都督石亨比较倾向于防守,他主张关闭京城九门,防守为主,拖到援军的到来。

石亨作为当时硕果仅存的猛将,他的这个想法大家也觉得有些道理。

毕竟,之前大明最精锐的主力部队,都已经被对方给覆灭了,现在靠着这些仓促拼凑的民兵去和敌人正面对抗,他们能守住这京城不被攻破就很走运了。

于谦却并不赞同石亨的想法,他认为这个时候绝对不能示弱,不然敌人的气焰会更加的嚣张。

他坚持“凡兵皆出营郭之外”,要在城外与敌人进行战斗。

最后于谦的想法得到了众位大臣的支持,明军派出二十二万军队,分别列阵于京城九门之外,“背城而阵”。

都督陶瑾布阵于安定门,广宁伯刘安布阵于东直门,武进伯朱瑛布阵于朝阳门,都督刘聚布阵于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布阵于阜成门,都指挥李端布阵于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布阵于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布阵于宣武门。

于谦本人则亲自出城督战,与石亨以及神机营都督范广、副总兵武兴等人一起镇守于德胜门之外。

因为这是明朝竭尽所能召集而来的的二十二万大军,能不能打赢这一个场翻身仗,对当时的大明朝来说可谓是至关重要。

为了防止城外的士兵会不战而退临阵脱逃,守城的都督王通与御史杨善下令关闭各个城门,彻底的切断了后路。

于谦还下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撤退的,斩将领。

军士不顾将领先撤退的,后队斩前队。

这命令算是把大家退路彻底斩断了!

将领先跑的,士兵可斩将领。前面士兵后退的,后面士兵斩前面的。

一句话,谁退谁死!

就这样这只由民兵临时组成的部队,成为一支听指挥、不怕死的部队。

当然,于谦若是没有必胜的把握,也是不敢轻易的将所有筹码都押上去的。

城外的明军主要以步兵为主,而“背城而阵”正是可以防御骑兵的高招。

因为背靠城墙不仅可以掩护后翼,防止被瓦剌骑兵迂回包抄,还能随时得到城上守卫军的火力支援,可谓是一举两得。

而此时在北京城外布阵的仍然是大明的王牌部队,神机营。

与不久之前在土木堡之战中被摧毁的那支王牌部队不同,它是由朝廷重新组建而成。

由于时间紧迫,于谦甚至连在运河上负责漕运的官军也收编入军营中训练。

因为神机铳炮存在装弹速度慢等技术上的弱点,所以对付瓦剌重装骑兵的作用有限,神机营这一次还能不能发挥作用,于谦心里也有些没底。

十月十一日也先带着瓦剌军队来到北京城下。

眼见明军严阵以待,又想通过他的朱祁镇来向明朝一些好处。

第十二日也先带着朱祁镇来到德胜门外,索取“金帛以万万计”,并想邀请于谦及吏部尚书王直、太子太保胡濙等人和议,但遭到了朝廷的拒绝。

双方首先在德胜门外开战,瓦剌军队先派数名骑兵前来侦察,于谦调兵埋伏于城外两旁的空屋里面,未曾让对方察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