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凤阅居>是瘾疹 > chapter 16(第1页)

chapter 16(第1页)

公立高中转学看似容易实则难如登天,尤其是在缺少人脉关系的情况下,可谓一波三折。

关家就是普通家庭,而老爷子,勤恳老实的劳动者一个,他本身的文化程度就偏低,对相应的政策法规知之甚少,办不来那些复杂繁琐的手续,更不了解部分异地证明该怎么开。

来回奔波于学校、街道办和教育局之间,东一榔头西一棒锤地忙活,辛辛苦苦跑了大半个月,事情还是没办成。

义务教育阶段转学是较为简单的,地方单位的审核卡得不严,实在不行进私立也可以——私立也是免除学杂费的,只不过别的费用更高一些。

可高中就不同了,受生源地政策等的约束,转学得先搞定户口的问题,不然就算放弃公立选择私立,到高考那一年还是得转回原先的城市。

关姀交出了陈时予的户口薄,这人竟然是单独的一户,一本里就她一个,没有罗子青。

未成年人按规定是不允许单独分户的,更不能当户主,除非因特殊需要。

不知具体的原因,谁都没问,也隐约明白和罗子青脱不了干系。

老爷子为此挺头疼,他肯定没钱供陈时予读私立,不懂如何合规合法地把陈时予的户口迁到江北市,左右钻研都整不出个所以然。

白费功夫好几次,老爷子最终找到一位挚友求助。

那位挚友是老爷子在食堂当做后厨时的一位老伙计,他们关系不错,现在还时常一起下棋喝茶,对方的女儿如今就在教育局任职,应该清楚解决的门道。

约挚友出来遛弯散步,老爷子顺理成章到别人家里做客,喝了两杯再回来,已经有了可行的法子。

经过一系列冗长的操作,再一阵子,陈时予的户口就迁到了江北市,还是独立一户。

再之后,电话联系到陈时予原来的学校,与那边沟通完毕,不出一周,需要的转学手续等就寄了过来。

老爷子不用亲自坐车去一趟梁安,都是那位挚友的女儿在从中帮忙,很快就搞定了一些按程序可以通过但过程比较麻烦的申请。

陈时予原来那个学校的班主任和校长还分别回电这边,询问孩子的现状,得知陈时予的遭遇后,两位老师都感慨,若是早知道自家学生会这样,当初再怎么也得劝住罗子青,把人留住,不该听信罗子青的满口假话。

陈时予的原班主任是位共情能力极强的老教师,她也出了很大一部分力,做教育的最看不得成绩优异的学生被毁,拼了命也要把好苗子拉回正道上。

转入的新学校就是江北一中,与关姀同校。

陈时予中考排名在当地能排进县里前二十,她高一上学期平时考试成绩也很高,次次都是全校前三,江北市这边有好几个学校都愿意接收她,一中是本地最好的学校,另外还有一所生源师资都相当厉害的私立想要收她,还开出了学费全免的条件。

这当中自是少不了挚友女儿的推荐,前前后后费了不少劲儿。

进一中是老爷子选的,一方面,老一辈天然偏向公立学校,对私立抱有偏见,无论私立高中开的条件有多优渥,哪怕那边承诺包孩子伙食和住宿,老爷子还是不肯;另一方面,有些弯弯绕绕老人家还是能理清的,私立看中的不只是陈时予这个学生,更多的应该是公职人员的推荐担保,挚友女儿的工作性质摆在那儿,即使陈时予转学到这边已然严格合乎应具备的所有资格,可终归还是托了人家的情分,老爷子是明白人,干不出过河拆桥的事,不带半点迟疑就选了江北一中。

入学前将有一次专门的摸底考试,以便后续分班。

在这前一周,考虑到两地教材和考试制度的差异,江北一中将初中和高中书本提早发了一套给陈时予,让其回去看看,勉强还算人性化。

零几年各地的教育差异还是挺大,江北市市里的学校一般一年级就会学英语了,而在梁安,陈时予是上了初中才开始认26个字母,她的第一位英语老师原本是教物理的,后来学校老师不够用,就被迫赶鸭子上架同时教两科了。

教育资源的差距在这时有了极其明显的体现,小地方的中学尖子生,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却连江北市初中的英语教材都不能完全看懂,好多词汇陈时予都没学过,通篇的阅读她有些句子都读不通顺,更别提理解意思了。

一页一页翻着教材,陈时予倍加坐立难安,脑子一团浆糊。

不出意外的,入学考试并不顺利,可以说得上是惨烈。

除了理综和数学平均分勉强在七十上下徘徊,英语和语文成绩压根不能看,堪称人间悲剧。

教务处和高一的年级主任找老爷子谈了次话,单独聊聊,不当孩子的面讲太直白了。

陈时予只身站在办公室外面,考得这么差,她感到羞耻,很是内疚,觉得自个儿没用,更愧对老爷子的付出。她靠着墙,扯了扯衣角,神经都嗡嗡的。

等到老爷子出来,她还束手束脚抵住墙壁,思绪不定。

老爷子什么都没说,瞧见她的样子,没有一句责怪,只和蔼说:“先回家等结果,过两天再看。”

陈时予难过,想问是不是自己搞砸了,没书读了,可鼻子一酸,仅仅嗯了下。

老爷子安慰道:“尽力了就行,咱们一步一步慢慢来,还可以补上。”

陈时予丧气,头都抬不起来。

小姑娘把结果预想得太坏,过于严重了。

江北一中都接了她的档案资料了,哪可能读不了书,摸底考试不理想而已,那只会影响分班的结果。

尘埃未落定,老爷子心里同样犯杵,倒不担心入学,而是怕有变故,临时横生枝节。他不跟孩子打包票,绝口不提谈话的内容,边走,边说了些别的,分散陈时予的注意力。

一中两天后出的结果——

招收陈时予入校,但分到平行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