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凤阅居>京师是干嘛的 > 第一章 洪州(第1页)

第一章 洪州(第1页)

开宝十五年春,皇长子赵弼率大军从洪州返回京师,当地官员列队欢送,人人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先帝历经半生,将周边诸国打得毫无反抗之力,到当今圣上齐宣帝即位,大齐已休养生息十余年,许久未起战事了。此次西夏犯境使得整个朝堂措手不及,幸得大皇子主动请缨,仅用了不到半年就将西夏赶回了草原。

在欢送队伍中,两个身着公服的官员轻声交谈着,其中略瘦一人说:“大皇子这次大败西夏苏大人没少出力啊,看来这次调回京师指日可待啊。”

另一人拱拱手,笑说:“温兄切莫取笑,此次幸得大皇子器重,苏某也只是做了自己应做的。”他转头看了看渐行渐远的队伍,回头说:“走走,去苏某家好好喝一杯。今日幼筠说商队从江南带的竹叶青到了,她知温兄就好这一口,已经给你留好了。”

“哈哈,还是苏侄女知我,今日你我定是不醉不归。”说罢,两人相携着走向自己的马匹。

说话的两人便是洪州知州苏文青及通判温庭君。

洪州——临近西夏的一个大州,是大齐国防范西夏的第一道有力的防线,也是大齐西部边境贸易重镇。

苏文青膝下有两女一子,长女苏宁筠二十岁,两年前嫁与江宁通判的次子李文锦;二女儿苏幼筠年十五,是三个孩子中最聪明有主见的,前几年就开始帮着母亲打理家中的生意;幼子苏颂不到7岁,长得虎头虎脑的,还正是上房揭瓦的年纪。苏文青只得一位原配夫人姓梁,苏夫人祖籍扬州,家中世代经商,也算是扬州颇具名望的大族。想当年梁老太爷榜下捉婿,为女儿陪嫁了十里红妆,使得苏文青被不少同年所艳羡。

次日休沐,一早苏文青和夫人在厅中喝茶闲聊,享受这难得的清闲。可杯中茶还未饮尽,孩童叽叽喳喳地谈笑声便传了进来。

不消片刻,一个身着山茶花罗衣,梳着双髻,小脸圆圆,眼睛圆圆的姑娘牵着一个扎着羊角包的小男孩掀帘步入厅堂,笑着给苏文青和夫人请安。两人便是是苏文青的二女儿苏幼筠及他们的幼子苏颂。

苏颂还未坐定便迫不及待地向爹娘展示姐姐送他的鞠,这鞠用塞外特有的牦牛皮制成,上面还特特让人烫印了他的名字,学堂里的那些小伙伴们羡慕得不得了。

苏夫人被儿子吵得头疼,拉过一旁的女儿佯怒道:“你又给他收罗这些玩物,还嫌他不够皮。”

苏幼筠撒娇般地搂着母亲的臂膀,替一旁的弟弟说话:“阿弟哪里皮了,你看阿弟那些同窗,哪个不是骑马射箭无一不通的,偏阿弟养的娇气,个头都比人矮一截,再不让玩个蹴鞠,可都要交不到朋友了。”

苏夫人在江南长大,自是看不惯西北那些糙汉子,刚想反驳,一旁的苏文青忍不住帮腔道:“是啊,颂儿不小了,你看燕家那小子在颂儿这岁数也是请了武师傅教习骑射的。”

苏文青说的“燕家小子”是他同窗好友燕严浩的独子燕肃,也是苏幼筠的未婚夫婿。

见夫君搬出自己那个刚中了探花的未来女婿,苏夫人一时语塞,只得瞪了他们父女一眼,拉过自己儿子教育起来。

苏幼筠听到父亲说到燕肃,脸不由地微微一红,笑嘻嘻地朝父亲吐吐舌头。见母亲的注意力都在弟弟身上了,便凑到父亲身边说:“爹爹,昨日温伯伯觉得这批竹叶青如何?”

“似是要比之前的烈一些,怎地,你是改了方子么?”苏文青笑看着这个二女儿,眼里满是慈父的温柔。这个二女儿虽不如长女温柔美丽,但无论性格还是长相却是更似自己。也或许是自己多年未有儿子,所以苏幼筠幼时他总是不自觉的将这孩子当成男孩子养。

苏幼筠自小就对经商颇感兴趣,在扬州那几年更是得了梁老太爷的亲传。待长大些便开始帮着母亲打理家中铺面,这些年苏夫人更是放手随她折腾。这次能如此圆满的给边军征调粮草和军需,这个女儿也是功不可没。

“我哪会改酒方子啊,只是西北苦寒,好饮烈酒,这竹叶青在此卖的并不好,我就让苏成去想想办法,没想到他还真的弄来了这个。要是温伯伯觉得好,让他去边军那边说说项呗。那边军的刘统领可是他未来女婿呢。”苏幼筠拉拉苏文青的袖子,大眼睛眨巴眨巴地望着他。

“胡闹,军队里饮酒可是要军法处分的。”苏文青可不吃她这一套,假意摆下脸来。

“谁让他们当值的时候喝啦,平日也没见他们少喝啊,那酒楼里有钱喝好酒的大多不都是那些军官们嘛。”苏幼筠吐吐舌头,不服气地说。

这边军不似禁军,是长期驻守边关的,他们有朝廷拨的军饷和屯田,吃用大多时候都是自行采办的。所以这次与西夏大战,临时调集粮草和军需才有机会让苏文青立功。

“你哦,真是钻钱眼里了。对了,这次大军征调冬衣,给的价钱那么低,你亏了不少吧。”苏文青说。

“爹爹你真是小看女儿了,在女儿手里怎么会有亏本的买卖。军服只重保暖不重款式,穿在里面的也不要求制式统一,早先知道朝廷会派大军支援时我就让荃叔和苏成四处收集过时的衣料,召集那些小型作坊进行加工,只求度,不求版型,价格自是比市场价低了不少。这次虽然没什么赚头,但也不会亏本,还给爹爹博了个好名声,想来我们回京师也有望了。”苏幼筠得意地说道。

苏幼筠小小年纪能抗下这么大的生意不得不提两个人。一个是荃叔,他是梁家的家生子,梁老太爷一手调教出来送给苏幼筠的。另一个就是苏成。

苏成本是苏幼筠在路上捡到的一个小乞丐,这小乞丐年纪不大,嘴巴却是特别甜,人也特别活络。当时苏夫人想着给点钱打了也算是一片善心,可苏幼筠从这个年纪相仿的孩子眼中看到了一丝对生活的希冀,也正因如此她强硬的留下这个小乞丐,并给他取名苏成,还让荃叔带着他一起跑生意,经过这几年的历练,竟也成了苏幼筠的左膀右臂,很得苏幼筠的器重。

苏文青笑着点了点女儿的脑袋,说:“好了好了,你做事我自是放心的。最近城里也安全多了,爹爹准你带弟弟出去玩玩,也让我和你母亲松快松快。”

“还是爹爹最好了!”苏幼筠笑着拉起弟弟就要往外走,知道父母又要撒狗粮了,眼不见为净。

苏夫人不放心的在后面补了一句:“颂儿跟好姐姐不要自己乱跑,你们多带几个人跟着。”

苏幼筠并没有带着弟弟在街上闲逛,受战争的影响,这个西北贸易重镇还未完全恢复往日的繁荣,以前在街上随处能看到的西夏客商也难得一见,再加上西北春日的早上还很是寒凉,街上逛久了还是有些受不住的。

所以他们并未多逛,而是径直走进了街东头的一家规模不小的杂货铺,杂货铺的匾额上赫然写着“梁记杂货”四个大字。苏夫人姓梁,梁记杂货本是她的嫁妆产业之一,当年也仅是在京师的一家小杂货铺。经过这些年苏幼筠的经营,在江宁、洪州和明州都开了分店,隐隐有越做越大的势头。所以后来苏幼筠定亲,梁记便记到了苏幼筠名下,当作她日后的嫁妆。

洪州的“梁记杂货”分前楼和后院,前楼是个两层小楼,一楼摆着些寻常的杂货,衣料书画、钗环摆件、锅碗瓢盆甚至香料调料应有尽有。二楼则都是些精巧玩意,有景德镇的瓷器、江南的丝绸绣品、京师的珍玩犀玉,运气好时还能买到上好的茶叶和美酒。

不过这二楼可不是寻常人能随便上来的,里面设有很多隔间,专门接待那些贵客。后院则是掌柜一家的住所,一间正房,两间耳房,院子还养了只可爱的小狗,这是荃叔送给苏颂的,可苏母怕狗,不愿养在家中,苏颂只能将狗寄养在杂货铺中。

苏颂一进杂货铺就直奔后院,拉着掌柜的小儿子逗狗去了。而苏幼筠则是带着荃叔和丫鬟蕊儿跟着掌柜上了二楼。

苏幼筠先是问了掌柜最近的生意,再让他将账目拿给自己,就让他出去忙了。

不一会儿有个新来的小厮端了茶水点心上来,苏幼筠皱了皱眉,示意小厮将茶水点心拿远一点,苏幼筠看账本时有个习惯,就是不会吃喝任何东西,也远离灯烛,以免损坏了账本。她算账极快,先大致地翻看了一下账目,又拿过算盘细细地算了一下,核实无误后将军衣的那一部分抽出来递给一边的蕊儿,说:“你试试。”蕊儿接过账本坐在一旁安静地算了起来。

要说苏幼筠对经商最有天赋的地方便是她对账目极其敏感,算账又准又快,记性也好,手下的几个掌柜没有一个敢用假账糊弄她。梁老太爷曾经笑说她若做帐房,一个顶三都是可以的。

苏幼筠细细地看了一会旁边默默算账的蕊儿,满意地笑了笑,转头抿了一口已经冷掉的茶,对荃叔说:“荃叔,这朝廷这么抠门的么?三万的边军加上七万的禁军,整整十万人呐,冬衣才拨了三万两银子,要不是肃哥哥信里提到朝廷这次准备仓促,势必要民间筹措物资,我们手里恰好攒了一些打算运往塞外的便宜衣料,这九万大军岂不是要挨冻了。”

荃叔看了一眼门外,小声地说:“二小姐慎言,老爷不是说了,朝廷也拨了不少衣物被褥。况且边军本身的配额就少,这冬衣的三万两有没有边军的份还不好说,小姐的这波冬衣也算是意外之喜了,不然大皇子怎的就会特别嘉奖老爷呢。”

苏幼筠叹了口气,“若不是不忍看将士辛苦,再加上这事能帮着爹爹立功,我才不会这么绞尽脑汁的弄来这批冬衣呢。要知道这批冬衣若是卖去塞外,起码能赚这个数。”苏幼筠伸出三根手指头,贼兮兮地对着荃叔说。

荃叔哈哈大笑,说:“老爷真没说错,二小姐真是掉钱眼里了。”

这时候蕊儿走过来,将账本递给苏幼筠,说:“小姐,我算出来了,亏了一千一百两。不知这次可有误?”

苏幼筠笑着接过账本说:“不错,差不多,蕊儿进步很快啊。”

说罢朝荃叔晃了晃手中的账本,说:“你看,咱这一年白干了。”顿了顿,她又说:“这事千万不要告诉爹娘,爹爹向来不管家里生意,说了只会让他心生愧疚,娘这几年身体一直不大好,也不要用这事烦她了。索性这两年生意赚了不少,这些钱还是亏得起的。”

苏幼筠拿起账册执笔圈了几处递给蕊儿,说:“蕊儿,把这个账目改一下,做个持平的给我。”

蕊儿领命接过账册坐到一边重新修改起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