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很快便在朝堂形成了轩然大波。
刘裕只是小试牛刀,处死的便是豪门大族的子弟,牵连的则是宫室宗亲。
多少年了,晋廷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如此荒诞的剧情。
世家大族面对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人,顿感风雨欲来,一时间人人自危。
迫于刘裕现今的威望,他们暂时还不敢说些什么,但是内心已经有了谋划。
千头万绪之中使他们逐渐倾向于刘裕对立面的那个人,尽管这个人前不久在桑落洲兵败名誉扫地。
刘裕十分清楚此举势必会加剧阶级对立的强势反弹,可一心为民之人,本就无所畏惧。
阶级对立如同大山横亘在其间,想让那些人与自己一道的相同政治理念已无可能。
千头万绪,太难太难。
既然理不清,那么,就打破它。
刘裕绝非之前那些改革之人,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他要做的不仅要拍苍蝇,更要打老虎。
世家阶级可能还不清楚他们招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可怕对手。
江左第一人的名头可不是白叫的,刘裕可不是什么政治白痴,他不但武力值爆表,同时还有着极高的政治智慧。
从处理虞亮事件产生的风波仍可看出世家阶级的力量不容小觑,他意识到此事必须小火慢炖,急不得。
三月,刘裕终于接受了朝廷册封的太尉、中书监等职务,名正言顺的将军权、政权,齐集于自己一人之手。
刘裕如日中天,却不代表没有掣肘之人。
这个世界若显示出一个人的伟大,那么必然会制造出一个差不多的对手来衬托。
而刘裕的这个对手,便是他曾经的“兄弟”刘毅。
这位京口老乡,当年与其在京口共谋起事,并肩作战,匡扶社稷。
两人也因平灭桓玄之功,曾在朝廷之中的影响力不相伯仲。
可天会下雨人会变,世事难断。
“频涉文雅”的刘毅最求的是贵族品质,自认为与寒门阶级出生的“大老粗”刘裕不是一路人。
最终眼高于顶的刘毅也因一己私欲,差点在桑落洲一战断送国运。
但即便如此,刘裕仍不愿落井下石,使得两人之间搞的太难看。
不失厚道的刘裕在南征之时,甚至将刘毅留守建康,只不过留下刘穆之加以钳制。
但此举显然有些伤害这位老大哥的自尊心,要知道刘毅那可是一位个从不精神内耗的主。
兵败对于他而言并不可怕,与其反思自己,不如指责他人。
刘穆之也不知哪里得罪了刘毅,反正刘毅得空就向刘裕告刘穆之的黑状,认为刘穆之权太重。
有道是疏不间亲,刘毅想挑拨离间,但是水平太低。
刘裕亦是一笑了之,心如明镜的他哪里会相信,反而愈加重用刘穆之。
不过一个人的宽容,往往会造就另一个人的肆无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