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也就是私学,书院原为藏书的地方,之后也成私学。”
“既然是私学,教什么由私塾夫子,又或者书院山长来定。”
“要么专攻文学,要么文德兼备。”
“只有官学不同,县学,府学之类,所有读书只有一个目的。”
“科举。”
“童试,乡试,会试,乃至殿试,为的就是这个。”
赵夫子叹口气继续道:“我此处学的,虽古板,却也是学习之根本,从此处去县学,或许很有不同。”
“若想为官,到了县学,一定要好好读书。”
“汲汲于斯道,汲汲于天下。”
“相信你,会有定论。”
“无论如何,不失本色。”
赵夫子说完这些话,就让他休息了,纪元却思索许久。
原来天下那么多学堂,每处用处都不一样。
私学想教什么就教什么。
赵夫子的私学,教的确实是圣贤之道,士人必要有志于圣贤。
只是他这又是蒙学,所以普通人看不出来,也并不深入。
可赵夫子五十多的年纪,却并未松懈,每日还在清晨傍晚读书,想来就是求索圣贤道理。
而他即将要去的县学不同,县学教的是科举,教的是应试。
想想也是,县学是朝廷办的,为的自然是为朝廷搜罗人才,以供圣用。
拿赵夫子跟已经考上举人的黄夫子比,想来也能看出区别。
换做赵夫子考上举人,他也会继续潜心读书,再去考进士。
黄夫子直接求了个小官,便急匆匆上任。
两人大概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吧。
自己在三叔三婶面前说着,自己要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还要当官的话,都被赵夫子记在心里。
赵夫子虽然觉得可惜,却也未阻拦,还给他铺了条顺畅的路。
那首寄到县学的竹石,难保也是铺路的一种。
怪不得夫子问他,为何读书。
怪不得夫子一定让他把竹石补充完整。
纪元刚开始过来,其实就是本能的读书而已。
上辈子十几年的读书生涯,把孩童就要读书的话刻在骨子里。
对他来说,识字学习,如喝水吃饭一般。
如今的他,却有些拨开云雾见光明。
读吧,读圣贤书。
汲汲于斯道也好。
汲汲于天下也好。
是求圣贤之学也好,还是以圣贤之道求天下也罢。
他似乎已经看到自己的路。
他身无所长,年纪又小,在读书上读出一条大道出来,未尝不可。
县学的目的,就是科举吗。
那就考。
□□孩子还怕考试吗!
虽然误打误撞走到这条路上,但既然走了,就要走好了。
纪元翻开县学发的四书,其中那本《孟子》,一共三万多字,他还要继续温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