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凤阅居>从西周建立千年世家起点 > 第1075节(第1页)

第1075节(第1页)

这天下一切东西都可以用来买卖,包括至高的皇权,只要能够付得起代价。

按照现在的趋势,君王之权是难以保留的,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但这个时间到底是多久,没人知道,但不会太快,很可能是几十年,毕竟大唐皇室还有庞大的实力,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既然有这种共识,那事情就比较简单了。

天子要的是皇族逊位后妥善的条件。

其他人要的是天子退位后的权力,天子退位后,将权力移交给谁,这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情。

洛氏自然是不用洛长青去操心,他所想的只有皇族退位后的去处,他所为皇族选择的是便是夷洲岛,那里距离中原以及安南都不远,但又孤悬海外,远离政治中心,可以在那里奉承宗庙,乃至于建立一个由李氏主导的城市。

帝制虽然不再施行,但皇帝以及之后的继承人,应该拥有等同于第一执政官的豁免权,侍卫,大唐的历代先王陵寝,应该派兵保护。

天子的态度让大多数人都明白,他这是下定了决心。

……

“天下间有汹汹之势,于是自古以来的君王,尊奉上天的旨意,来保护天下的百姓,然君王终究是人,而非神,于是有昏君、暴君、庸君频出,可以称得上圣主明君的,不过寥寥几个人罢了。

朕曾经看史书,处处皆是生灵涂炭,皆是百姓困苦,直到蒸汽时代以来,百姓才渐渐逃脱饥饿的困顿,然后天下之间,依旧有混乱丛生,有皇室宗亲依仗血脉而肆意,有勋贵已经破落,却依旧高高在上,这难道是符合素王人人平等观念的吗?

朕看那些民书,又见到中原以外的先前诸国之事,愈发明白,如今混乱,都是因为国体不能明确。

李氏依仗素王上皇的垂青,太宗皇帝的功绩,于是得以统御天下四百余年,虽然多有明君,但也不乏庸主之辈,往后的子孙又能代代贤明吗?

朕经常思索,世上岂有不灭的王朝呢?

李氏,乃是唯一拥有素王血脉的皇族,若是有朝一日,李氏做下独夫的暴虐之举,那难道不是对于素王神圣的背叛吗?

那难道不是为太宗皇帝抹黑吗?

朕思量许久,古代的圣王将帝位禅让给更有才能和品德的贤人,如今民间共和制度,多有拥趸,外邦所有因此而战乱者,朕审时度势,不希望因为区区权力而致使民族、国家、天下,陷入战乱。

朕于今日,特去天子尊位,将皇帝之统治权公于五洲黎庶,框定共和之制度,这是朕顺应人心,成全大公无私之事。

自此而后,皇帝亦如万众公民,权责一同,再没有上下之分。

诏令既下,国家官吏应该恪尽职守,逊位者,朕也,各级官吏依旧保有原职,直到天下重新安定,临时统制更换完毕。”

第1008章天终

大唐天子电报全帝国各行省。

要逊位!

但很快就被劝回去,新政府事宜还没有商量妥当,还需要现在的朝廷撑门面,但既然走到这一步,那未来之事,就已经注定。

电报全帝国后。

可没有今日准备逊位,明日又反悔的好事。

退位诏书,以及权力移交仪式的准备,需要时间,国民大会的组建,也不是易事,帝国如今各个行省中,都有人在赶往洛阳,一艘艘船停靠在帝国的港口,一个个衣冠楚楚的先生和淑女,从船上走下。

他们要来到这里争取利益,在未来的国民大会,以及新的朝廷中占据多少关键职位。

常人或许以为皇宫中,是一片愁云惨淡,但事实并不是如此。

即将退位的天子和洛长青正并肩坐于殿前台阶上,眺望着皇宫中的红墙金瓦,并没有多少忧愁,唯有感慨。

“好一座如画江山,将要易主了。”

天子是真的非常感慨,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会是大唐的亡国之君,但他这个亡国之君,不会被唾骂,反而会被记载于历史书上,成为被称颂的一代圣君。

天子向宫外眺望去,微微笑道:“洛王,他们已经迫不及待了吧。”

洛长青知道天子说的“他们”,不仅仅是那些想要入主中枢的新学党人,还有许多隐藏在幕后的人,其中还有许多人,虽然还没有彻底退位,但恐怕已经在准备复辟了。

以大唐皇族的实力,是一定会有人在退位后,拉起大旗复辟的,尤其是如果他们没能在新朝廷中,得到足够的利益,那重新恢复大唐的江山,就是那些王公贵族的第一选择。

“不过是一些跳梁小丑罢了,现在天下大势已成,哪里有他们闹事的余地。

闹一闹,也是好事,有些人和事总是要被清算的,血债只有血来偿,自己造下的孽,报应还到身上的时候,就不要哭天喊地,觉得受到了多大的委屈。”

天子无所谓,大多数的亲戚他都不认识,也不熟悉,生死与他无关,况且他觉得洛长青说的很对,他身为皇帝,帝国至高的统治者,这些年活的都相当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什么事来,其他人倒是活的肆意潇洒,若是最后他们也能得到好结果的话,那可真是天道不公了。

“洛王,您可以给我说说,之后您打算怎么处理这個世界吗?我不相信您真的就将天下交到了新学党人的手里。”

洛长青对新学党人的厌恶,天子是相当清楚的,他相信洛长青绝对给新学党人挖了坑。

洛长青似乎想到了什么,轻声笑道:“陛下,还记得之前我给你的那本书吗?我相信未来就在其中,我们诸夏,不。

我们洛氏。

陛下,你知道我们洛氏为什么能在高位如此多年吗?”

不待天子回答,洛长青便道:“或许您会说素王,说我洛氏的代代贤人,这固然是其中原因。

但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在我们诸夏,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正是这些人,把洛氏高高的举起,成为了一面旗帜。有人称赞洛氏,说洛氏是诸夏的脊梁,但洛氏却明白,是因为始终有这样的一批人,于是才有了洛氏的今日。

而今的世界,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伴随着思想的变革,以前或许只有一万万这样的人,以后或许就是十万万,二十万万,诸夏大地之上,尽皆是尧舜之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