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麦子吧?颗粒怎的这么饱满硕大?”
“这个金黄似玉的是什么?比之麦子还要大上很多。”
“这个可是魔芋?块头也非常大,怎么表皮光滑,还是红的?”
“这个还是黄色的!”
李世民看着这些完全陌生的粮食不禁问道:“这就是那未来的粮食吗?这些粮食产量是多少?可有我大唐的两倍?”
“陛下,大唐的粮食产量是多少?”
“亩产大概在两三石左右。”
李蒙听后愣了一下,没反应过来唐朝和现代度量衡的制度不一样,只好在心里默默换算着。
大唐一石换算下来大概是一百二十多斤,也就是亩产三百多斤,现在玉米产量在八百到一千四百斤,换算下来就是十石。
换算完毕他回道:“陛下,这个金黄似玉的叫玉米,是一种真正的粮食,产量在十石左右。”
“什么?”
“多少?十石?”
“你莫不是在诓人?”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几位大臣听到后都感觉不可思议,纷纷感叹。
李世民也是表情一顿,眼睛直愣愣地看着李蒙,然后用右手指着他,声音变得颤抖。
“李蒙,你此话当真,这种叫做玉米的产量是否真有十石的产量?你若是欺骗朕,你应该知道后果!
对于李世民的这种反应,李蒙也是见怪不怪了,毕竟自己虽然九漏鱼,但也算是了解一点古代粮食的产量。
在古代,粮食产量始终是一个国家,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关心的一件事。
如果有产量翻倍的良种都算是祥瑞,祥瑞,就是稀世珍宝。现在有了能产出三倍多的粮食,在他们的认知里是有些不可能的事情。
李蒙现在已经大概摸清楚了李世民脾气性格,做事说话只要拿出让他信服的证据,他是不会胡乱给人定罪的。
“陛下,我还是那句话,如果我说假话,就让闪电再电我一万次。我可以用人头担保,这些粮食在我们那里的产量却就是这么多。”
“天呐,竟然有如此高产的粮食。”
“如果这些粮食种植成功了,那么我们大唐将没有饥饿灾害。”
“等一下,你为何说是你们那里的产量?”
“你不是说你老家是在同洲吗?那里也是关中,距离长安不是很远。”
有人还在感慨,房玄龄和杜如晦却现李蒙说的话里的问题,提出质疑。
“确实如此,同洲距离长安也不过百十里地。难不成两地的粮食产量还会差距很大?”李世民也在质疑道。
“陛下,我想说的其实不是这件事。”
“那你想说什么?”
“这些种子在我们那里产量是那样的,但是在大唐,还没有种植过,所以还不知道它的产量到底是多少。眼下刚过秋分,正是种植冬麦的时候。所以,现在可以试种植一块地,来查看产量。”
“你倒是谨慎!也好,对于这关乎民生大事,谨慎些也好。”
“陛下英明!多谢体谅。”
“既然这些种子都是你带来的,那么就由你负责种植。朕封你为司农寺丞,专职负责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