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凤阅居>朕真的不务正业起点 > 第885章 寰宇分工必以大明为枢轴(第3页)

第885章 寰宇分工必以大明为枢轴(第3页)

林辅成之所以带着一个缇骑就跑去海寇老巢,就是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全球化分工到底是由效率驱动,还是由利润驱动。

在大明的风力舆论中,普遍认为是以利润驱动,但林辅成总觉得缺了点关键的论证,所以他就去了海寇的老巢。

在对海寇经济的调研中,林辅成惊讶的现,海寇们在用人方面,第一选用汉人,其次是倭寇、倭奴,实在没办法,才会用夷人、生番、黑番。

海寇是一个完全暴力的组织,在这种框架下,第一追求就是效率,无论是杀人,还是劫掠,亦或者是种植园。

而海寇这个集体,之所以要用汉人,是因为真的好用。

林辅成能三个月混成二当家,就是因为他确实很厉害。

最终林辅成达成了一段结论:大航海时代,世界迎来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全球化分工在进行,而这种分工,是以效率为主要驱动,利润反倒是其次。

“这不是胡言乱语吗?天下利来利往,赔钱的买卖没人干啊。”朱翊钧看完了开头,就觉得林辅成这个人,有点不太一样了,过于追求标新立异了。

“臣最初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他讲的有道理。”殷宗信十分肯定的说道:“臣相信,分工是以效率驱动的,什么地方更有效率,什么地方就会集结更多的产业群。”

殷宗信从小读《史记》,太史公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可是殷宗信还是被林辅成给说服了,有的时候,有些人、有些事儿,赔钱也要做。

殷宗信看着面前的黄金和赤铜,颇为感慨的说道:“陛下臣祖父做过买卖,父亲说,他小时候,就很疑惑,为何祖父做买卖,有的时候会养一群闲人,生意不好的时候,祖父依旧养着他们,不让他们离去,哪怕生意不赚钱,也愿意做。”

“父亲不做买卖,他做了两广总督,做了吕宋总督,依旧没搞清楚这个儿时的问题。”

“后来,林辅成告诉父亲,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买卖,也从来没有风平浪静的市场,就像是永不停歇的大海,潮起潮落。”

“在潮起翻涌的时候,跑的比别人慢,就永远赚不到钱;在潮落的时候,为了节约成本,就再也没有可能翻身。”

“看起来是利润为驱动,实际上,最终比的还是效率,有些人提前知道了消息,抓住了风口,但最终还是被更有效率的人追赶上。”

“分工终究是以效率为主要驱动。”

全球化分工,是大明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这是大明建设商品经济必须要搞明白的问题。

林辅成给出的结论是效率为先,但并不是否定利润驱动的存在,这两者是矛盾关系,对立但也是统一的,相对复杂、嵌套的相互关系。

在南洋无数的种植园里,林辅成走了很多路,看了很多事儿,最终他得到了一个螺旋演进的构型,那就是‘效率优化-利润实现-再投资提升效率’,如此反复上升。

效率为先,利润为目的驱动着全球分工的变化。

一旦效率低下、利润无法实现、再投资无法提升效率、高附加值的产业,就会出逃到效率更高的地方,而非利润更高的地方。

利润高,但效率低下,最终获利反而会减少,效率和利润,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

因为市场是存在着普遍竞争的,效率过低,会导致市场被同业者占领,最终成为大浪淘沙中的代价。

要维持高附加值产业的分工,永远留在大明,大明就必须要保证考成法之下的高效模式稳定运行,一旦效率过低,这些产业就会出逃,不以人的意志或者政治意志扭转。

“咦?”朱翊钧走过了一箱箱的铜条,又认真的看了一遍林辅成的奏疏,颇为认真的说道:“有意思,他讲的真的有意思,好像挺像那么回事儿。”

“朕回去后仔细琢磨一下,他说,如此,则寰宇分工,必以大明为枢轴;万国货殖,当朝神州而辐辏。”

十二个铜镇的铜矿,又不是今天才在吕宋,一直都在,但只有今天的大明,才能如此快的完成对铜矿的开采。

效率主导分工,而非利润,这个观点真的颇为新颖,朱翊钧忽然觉得林辅成调研非常成功。

林辅成这个意见篓子,给朱翊钧画了一张大饼,告诉大明皇帝,只要大明维持眼下,甚至更加高效,大明就永远掌控高附加值产业,这张大饼,看起来十分美味。

“先生看看。”朱翊钧将奏疏递给了张居正。

张居正眉头紧蹙,他看完之后,深吸了口气说道:“陛下,考成法又不是灵丹妙药一吃就灵,但,他说的,臣无法反驳,臣是考成法、吏治法主导者,反驳不了,而且他的观点,臣也很认可。”

“但是将考成法奉为金科律例,实在是有些过了,政策都是因事、时、势而定,不能一成不变。”

张居正看完了奏疏,被说服了,不是说奏疏写的多好,而是林辅成这个有限自由派,真的在赌命,通过实践,在寻找通往自由的道路,提高效率,获得自由。

劳动让人自由,更高效的劳动,让人更加自由。

“他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朕以为他是个贱儒,朕还嘲笑他,因为他第一次聚谈,就被人询问哑口无言,他当初提出自由二字,完全依托于空想的泰西自由角、自由城,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终究是找到了一条看起来可以到达彼岸的路。”朱翊钧将奏疏交给了中书舍人叶向高。

“叶中书,你把奏疏抄录几份,给阁臣一本,再北衙一本,让北衙刊登邸报,也让天下士人,看看他说的是不是正确。”朱翊钧把中书舍人叶向高叫到了身边,递给他奏疏,让他抄录。

“臣遵旨。”叶向高赶忙上前,接过了奏疏,他在写万历起居注,他对这奏疏实在是太好奇了,等拿到奏疏,就看了几眼,就赶紧放下。

再看,就没有心思写起居注了。

皇帝和金池总督府聊了聊,主要是关于金池的展情况,金池总督府又拓土了八百里,当地夷人面对火铳毫无抵抗之力,而且大明正在疏浚当地的河流,大小金池城,已经成了南溟之粮仓。

金池总督府表达忠诚的方式,非常直接,给皇帝送黄金。

皇帝从来不白拿这些黄金,一条最新型甚至装配了螺旋桨、升平六号蒸汽机的快帆船,已经部署在了金池总督府。

“宗信,最近南衙选贡案,你可曾听闻,朕用了一批人。”朱翊钧说起了南衙选贡案,询问吕宋总督府的看法,殷正茂可是南衙徽州府乡贤缙绅,文化贵族的一份子。

“该杀,纵容海寇者,死不足惜。”殷宗信直接表态,他爹对这些人从来没有正眼看过。

殷正茂的父亲为了儿子的仕途,终止家里所有生意,就是为了让孩子‘衿佩之外,予不遑他,无玷足矣’,但天下官吏十七万众,又有几个可以做到的?

真正的文化贵族是很清楚,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国强则家强。

本章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