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凤阅居>朕真的不务正业精校 > 第885章 寰宇分工必以大明为枢轴(第2页)

第885章 寰宇分工必以大明为枢轴(第2页)

朱轩嫦对这些嬷嬷、太监说,若是再阻拦她见夫君,她就修书一封回大明,把这些嬷嬷、太监统统送回去!

嬷嬷和太监一想到被赶回大明的下场,立刻就明白了自己的身份,才不敢再阻拦了。

皇帝可能不会管这些小事,可是宫里的老祖宗冯保,从来不是善茬,沉井的宦官、嬷嬷,都不知道有多少了。

吕宋是殷家做主,殷宗信这个年轻人,也不喜欢这些规矩,最终在夫妻俩合计下,这些乱七八糟的规矩,才终于被彻底废掉了。

黄金和赤铜点检完了,朱翊钧对金灿灿的黄金也就看了一眼,黄金,阿堵之物,因为太过珍贵不能直接当货币使用。

朱翊钧更关注铜料,他和殷宗信详细聊起了吕宋十二个铜镇的展,十二铜镇就是大明统治吕宋的十二根定海神针,这个产业现在展蓬勃。

朱翊钧是个农夫的话,殷宗信就是个地师,他对于寻矿,颇为痴迷,在吕宋的公主府,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石头,这些石头,都是各种千奇百怪的矿石。

光的石头害人命,殷宗信没有收藏任何光的矿石。

吕宋的困局和以前一样,缺人,自从吕宋总督府政策调整后,现在也缺甩鞭子却毫无心理负担、没有道德负担的人。

恰好,刑部每年都要进行春雷行动,那些无法安置的游手好闲之徒,反倒是可以送到吕宋去甩鞭子。

“朕听闻夷人很懒,这是真的吗?”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甩鞭子的人都缺,是朱翊钧没想到的。

从礼部到杂报,从南洋回来的官员,都讲夷人懒惰,朱翊钧起初以为是华夷之辩之下的歧视,但时间久了,似乎真的是这样。

殷宗信也是满脸愁容的说道:“陛下,南洋的种植园和大明的农户,是有极大区别的,大明农户是没有田土,看到田土抛荒就跟要了命一样。”

“可是南洋的种植园里,可能是自然禀赋的差异吧,老天爷不饿人,撒把种子就能收,他们是真的好吃懒做,不把鞭子打的劈啪作响,是不会干活的。”

“大明在南洋有三十六港,这些港口有一大批的闲人,这些夷人,就是让妻女为娼为婢,都不肯好好干活,哪怕就是生活所迫没办法,不得不干点活儿,那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简直是…不可理喻。”

“大明亦有懒汉,臣不止一次见过,但如此成群结队,如此普遍,当真是奇闻一件。”

殷宗信作为诗书礼乐之家,他说话向来斯文客气,这已经是他最文雅的评价了。

如果让殷宗信说心里话,他只会说,一群人形畜生。

“朕看了田土抛荒,确实心疼。”朱翊钧深以为然。

殷宗信想了想说道:“陛下,臣斗胆,臣觉得,父亲过于宽仁了。”

“哦?”朱翊钧笑着问道:“你怎么想就怎么说。”

“这些夷人,不可教化。”殷宗信用十分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不可教化就是能驱使,不必救赎的意思。

如果殷宗信做了总督,他只会更加狠厉,殷正茂的做法,其实是延续了黔国公府的做法,就是把生苗变成熟苗,再把熟苗王化。

这在云南自然是行得通,因为即便是以前的大理国,国主段氏,也是出自甘肃武威,都是华夏苗裔,可是吕宋的情况,和云南完全不同了。

吕宋的夷人,和大明就不是一种人了。

殷宗信读过天择伦、人择论,不公开表的优胜论和略汰论,殷宗信觉得优胜略汰论里,讲大明人因为规模庞大、惨烈的王朝更替,在不断的人为选择下,在天性上,就比夷人要强。

殷宗信对此深以为然,陛下也就是身边没有夷人,唯一一个夷人还是黎牙实这种全东亚总督的高级人才、伽利略这种天才,故此对夷人的了解真的很少。

“陛下,臣领兵打仗,汉人总是向死而生。”

“海寇会故意把负伤之人,挂在树上引诱大明军前往救援,而这些负伤之人,往往不会大呼小叫吸引注意,甚至有咬烂舌头者,即便是林阿凤带领归附牙兵,亦是如此。”

“汉人这种面对生死恐怖的冷静,并非教化所得。”殷宗信说起了夷人为何不可教化,他真的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

生死有大恐怖,面对死亡的这种沉默、冷静,让殷宗信十分动容,他从来没有在任何夷人身上见过这种表现。

这是天性,不是后天规训的人性,是天然的、天生的冷静赴死。

殷宗信很难确定,陛下能否理解他的意思,但他领兵打仗,他见过很多次这种慷慨、冷静赴死,他也带过一段时间的夷人,最终他确定,夷人不堪重用。

戚继光听到这里,为了让陛下能够理解,他补充道:“陛下,朝鲜军也是如此,颇为吵闹。”

“李舜臣自己都说:天兵肃然,朝鲜军士喧哗无度,遇战则惶惶。朝鲜之战,我部遇挫即溃,终赖王师天兵驰援,此辈天性使然,非教化可移。”

“若以苗疆之策施于海外,恐如沐猴而冠耳。”

李舜臣的原话,不是拍马屁,他是真的无可奈何,大明军强横无比,李舜臣领的朝鲜军已经最能打的一批了,但和祖承训带领的辽东军比,都是云泥之别,李舜臣是真的羡慕大明军的兵源。

朝鲜之战都打完了,朝鲜军连和辽东军比一比的强军,都没有诞生,最终,李舜臣绝望,只能归咎于天性使然了。

朱翊钧没有领兵打过仗,他确实无法想象冷静赴死的场景,他想了想说道:“朕不在吕宋,不知其详,若是吕宋地面,觉得背负了过多的杀孽,就带三寸团龙旗贴,杀孽,都算朕的就是。”

他虽然不能理解这种冷静赴死的可怕,但骂名、罪孽,他可以扛得动,这也是他除了给够饷银、封赏之外,唯一能为军兵做的了。

若是真的有冤魂,就来缠着他便是。

戚继光笑了笑,陛下总是担心军兵有道德负担,那是战场,你不杀死敌人,敌人就会杀死你,对于军兵而言,佩戴三寸团龙旗贴的根本目的,是提醒自己,为什么而战。

只要是为大明而战,为守护身后万家灯火而战,就不会有什么道德负担。

殷宗信觉得他这个武将的话,陛下难以感同身受,拿出一本奏疏说道:“林辅成写了本奏疏,臣还是比较擅长打仗。”

政事、经济,殷宗信觉得自己不如林辅成专业,这厮到了爪哇椰海城,甚至敢就带着一名缇骑,就漂洋过海,跑到了一个海寇的老巢里去了解详情。

林辅成消失了整整三个月,旧港总督府、吕宋总督府都快把南洋翻过来了,他是御赐五品社科博士,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不仅仅是要对皇帝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连天使都敢袭扰,那他们这些南洋的肉食者们,同样危险。

林辅成被找到后,说自己不小心被海寇抓走的,被抓的海寇大呼冤枉,海寇说根本就是林辅成以读书人投奔来的,而且三个月时间,就因为什么都懂一点,已经成了二当家,根本就不是海寇掳掠!

海寇里哪有过这种高端人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