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你就会说好听的。”
“别生气嘛,咱们都是为了推动科研进步,以后还得多合作呢。”
经过一番交流,虽然校长心中仍有不舍,但也理解了赵天明教授的选择。
在新成员的加入后,研究工作进展得更加迅。
他们继续深入研究,引入了更先进的诊断设备,实时监测等离子体的状态。
“大家看,这里的湍流现象是影响约束时间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们可以尝试采用新的控制算法来抑制湍流。”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现了更多影响核聚变反应的因素,如杂质的控制、粒子的输运等。
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后,他们的实验装置实现了等离子体约束几百秒的成果。
“太棒了!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实验室里响起了欢呼声。
但林萧知道,这还远远不够,要实现实用的可控核聚变,还需要更长的约束时间。
他们不断地改进,实验一次又一次地进行。
“这次我们调整了磁场的分布,看看效果如何。”
“注意燃料的注入度和时机。”
每一次实验,他们都精心准备,仔细观察每一个数据的变化。
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在一次实验中,等离子体被稳定约束了几小时。
“这是一个里程碑,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林萧说道。
他们开始研究如何提高能量输出的效率。
“我们可以尝试改变燃料的注入方式,提高核聚变反应的率。”
“同时,优化能量提取的装置,减少能量的损失。”
在不断的探索中,他们逐渐接近可控核聚变实用化的目标。
“目前,我们的装置已经能够实现较长时间的稳定运行,但要实现商业化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可靠性和经济性。”林萧在一次团队会议上说。
他们开始研究新型的材料,以提高装置的耐久性。
“这种高温导材料或许能够承受更高的磁场和温度。”
同时,他们也在探索更高效的冷却系统,以确保装置在长时间运行中的稳定性。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面临着许多技术难题。
“等离子体与壁材料的相互作用会导致杂质的产生,影响核聚变反应。”
“我们需要开一种特殊的涂层,来减少这种相互作用。”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改进,他们的可控核聚变技术越来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