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凤阅居>道秘天书字典 > 第156章 极静观复(第1页)

第156章 极静观复(第1页)

石中端坐着在那太虚静地中,双目微闭,全神贯注地观想着那部古老而神秘的《道德经》。

此时此刻,除了周身道韵与神轮光华,他仿佛已经与周围的世界隔绝开来,全身心地沉浸在了经文所蕴含的深邃智慧之中。

若是有人括头看天,许能够看到那太虚静谧处,有一颗新辰在闪闪生辉,一轮轮光华耀眼,似星星点灯,眨巴眨巴着。

随着时间的缓缓流逝,石中的思绪清晰,神识也愈壮大,似乎此一宇域已然尽皆可容纳入自己的识海之中。

不知不觉间,他已顺利地观想参详行进到了《道德经》第十六章这个关键的节点之处。

只见他口中念念有词,似僧人念经,似道士诵文,似大儒朗咏读唱,一遍一遍,又一遍:“致虚极,守静笃……”每一个字都如同洪钟大吕一般,声传太虚静地,又自于他之心间回荡。

要知道,《道德经》中这套独特的功行气运之法,需要将身心完全放松至极致,守住内心那份宁静与笃定。

而主石中正是凭借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致远天道的执着追求,一步步地领悟着《道德经》其中的天道玄奥妙处所在。

在他修习天道的漫长修炼过程中,东方倾城与妹妹石玉的身影,从未在他观想参详关键时刻显现过。

这自然是他致虚极,守静笃的那股真意所展现的极静道行。若是换做别个,不说受世俗人间烟火气息的浸染,不厌其烦!就单是万籁无声,孤寂寞然的死寂时空静止画风,也得把个好端端一个人儿,给完全弄疯了去。

但他不仅要掌握功法运行时气息的流转与调整,更是用极静道心,去感悟那种脱尘世、回归本真的心境状态。

石中现,自己对于天道修习之法的理解现在而今眼眸下,是越来越深刻,越来越至简,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字句,如今在他眼中意识海里早已变得豁然开朗。

当他偶尔从那种玄妙的境界中恢复心神出来时,只觉得真我周身气血通畅奔流,心灵感知之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净化与升华。

然石中深知,这一切仅仅只才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还有更长的天道之路,在等待着他去探索和追寻。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其中真意是,致达太虚之极,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守住镇静笃定的状态。万物并存作物繁衍生长,我以此观想循环往复的生命状态。夫天下万物纷纷纭纭,终都返回到各自的初始状态源头根本。这种归根之意叫做“极静”。

极静之本源,即是万物回归于静的初始状态,达到极静,静若死亡。死亡之后又会再次拥有朝气蓬勃的生命。这种状态便叫“复命″。

由生而死,由死而生,生生死死即是复命,这种生命的反复过程是永恒不变的,这是个常识,叫做“常”。

知道这个常识,懂得这些是永恒不变的,是明白理智的人,叫做“明”。

不知道常识,不懂得这永远不变的道理,妾自胡乱行动作为,凶兆。

知道常识,懂得这永恒不变的真理,就能容纳一切,能够容纳一切,就能够正确看待理解一切,能够正确对待一切,就能够懂得公道根本,懂得公道的根本,进而就能了解自然规律这个王道,了解了自然规律这个王道,进而就能掌握自然规律王道,乃是成就于天,天者乃是天道,掌握了天道,就能长久生存,永恒存在,哪怕身体殁亡,自也不会消亡殆尽。

时空长河秋春时期,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至圣先师孔子,带着他的一众学生踏上了前往楚国的旅途。一路上众人欢声笑语,谈论着各种学问和自己的见闻。

不久之后,他们穿过了一片茂密的树林。当走出这片树林时,眼前的一幕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但见一位身形佝偻的驼背老人,正站在一棵大树下,手持一根长长的竹竿,全神贯注地捕捉着树上的蝉。

那老人动作娴熟,手中的竹竿轻轻一伸,便能准确无误地将蝉给粘住,然后轻松地收摘取收入囊中,整个过程犹似在地上捡起一件件物品一般,真是轻而易举,手到擒来。

孔子见状,心中不禁对这位老人的行为充满了敬意。他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行了个礼,然后由衷地赞叹道:“老先生,您这捕捉鸣蝉的技巧,实在是太过高了!您如此好身手,想必定是掌握了什么不为人知的妙法了吧?”

老人听到孔子的称赞,微微一笑,缓缓说道:“先生过奖了!要说妙法嘛!自然是有的!想当初,我刚开始学习捕蝉的时候,也是屡屡失败,但我并没有放弃。

经过长达五六个月坚持不懈的努力练习,如今的我,已经能够做到让竹竿上放置两颗粘丸而不掉落,此时再去捕捉蝉,那些蝉便很难逃脱我的手掌心了!

若是再进一步,能在竹竿上稳稳放上三颗粘丸,那么即使蝉再有能耐,也只能乖乖成为我的囊中之物。

而当我可以在竹竿上成功垒起五颗粘丸时,捕捉蝉对于我来说,就真的如同在地上捡东西一般简单易得了。”

孔子听后,连连点头称是,心中暗自感叹,老人的毅力与专注。

他转头看向自己的学生们,意味深长地说道:“诸子,你们且看,就连这位老先生都能通过长时间的刻苦练习,掌握如此精湛的技艺。我们做学问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只要有恒心、有耐心,不断努力钻研,终有一天必能有所成就。”众弟子听闻老师的教诲,皆深受启,纷纷表示日后定会加倍努力勤奋向学。

而那老人说到此处,微微颔,轻抬右手,仔细地理顺那略显花白的胡须,而后清了清嗓子,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孔子弟子们,这才开口说道:“诸位后生,听老夫慢慢道来。想要成功捕获蝉儿,第一步便是勤加练习站立之姿与臂力。且看那捕蝉之时,需得让自身稳如泰山,恰似那纹丝不动的树桩一般,任它风吹雨打亦不为所动。

手中所持之竹竿,则要如同延伸自臂膀的树枝一般,平稳地伸展而出,不能有丝毫颤动。

不仅如此,还须将全部注意力都凝聚起来,纵使这天地广袤无垠,世间万物纷繁复杂,但于我心中以及眼中所见,皆唯有那蝉儿轻薄透明的羽翼,绝不分心旁顾。

待得精神臻至这般极静之境界,捕捉蝉儿之事,便犹如探囊取物,手到擒来,轻而易举便能达成我的所愿。”

众人闻听罢这位驼背老人有关捕捉蝉儿的宝贵经验之言谈,皆是一个个面露深思之色。

他们皆情不自禁地于内心深处有所触动。似乎各有所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

孔子亦是面带感慨之意,转头看向身旁一众学生,语重心长地又说道:“诸子,当请谨记,唯有全神贯注、一心一意,方能达至登峰造极、挥洒自如之境。

正如这位老人家所言,无论是学文习武,还是做人做事,此中乃为人处世之大智慧存在也!”

驼背老人捕捉蝉儿的事迹,无疑给学生们揭示了一则颠扑不破的真理“摒弃躁动不安之心,凝结清心聚敛心神,心无杂念,心无旁骛,方可于追寻目标的到路上,疾行如风,事半功倍,迅而又高效地抵达功成彼岸。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上李邕》唐·李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