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凤阅居>道祕天书原文讲解 > 第157章 自然信用(第2页)

第157章 自然信用(第2页)

而凤阳位处江淮之间,北临淮河,西北为大泽所阻碍。封建王朝之世面,多为农耕社会存在,以农业眼光,又此地之地形地貌观之,实难称为“好地方”。

纵贯凤阳境内那条淮河,自古以来即是条大患之河,频生水患,常致两岸百姓罹受深重水灾祸害,纷纷离乡背井,避难于江南。

除却这般的自然条件束缚之外,凤阳府亦受当时政治局势所困扰。皖东地处前江后淮的军事要冲所在。战乱之时,此方常为两不管之缓冲地带,致使人烟寥落、土地荒芜。

故尔,无论是自然条件,亦或是社会经济展而言,凤阳便素有“十年九荒”之地脉象。

朱元璋立国大明后,想把凤阳打造成“帝乡”只不过这里的地理条件很难实现他的夙愿。

朱重八殚精竭虑,欲使这块本非富庶之地,却是家乡故土焕然一新,便为振作家乡社会经济面貌,施行了一系列有利的改革举措。

先,他于凤阳兴建新都。设凤阳府,(大部分在今时之安徽省淮河流域各县区域)共计9个州18个县。

洪武十年时,由于此前划分的州县太多,就改成了4州14个县。(形成了今时的皖东地区)。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颁诏,将临濠定为中都,城址建于凤阳。

虽然后来种种原因罢建了中都,然经过多年的营建投入,一座新的都城已然初现规模。这地宫殿奢华、建筑恢宏,自为凤阳城增辉添彩,显示壮丽不少来。

其次,便是移民屯田之举。其一心欲改家乡之穷苦面貌,知道关键在于展社会生产力。

朱元璋在位期间,大规模从江渐富裕地区移民凤阳,以充实凤阳人力资源。从吴元年到洪武九年,九年时间,各地移民至凤阳人次多达六七次,移民总人口数,达二十余万之众。

除了移民垦殖之外,驻守在凤阳的军士也参与到屯田垦种中。

朱皇帝如此大规模的移民垦荒屯田,必然对凤阳区域的农业生产恢复与展,起到较大且积极的作用。

另外,朱皇帝还给予了凤阳一些个别处享受不到的优惠政策。在其执政的三十一年间,便是免除了凤阳共计二十一年的徭役税粮。

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才恢复了凤阳百姓家世代享受的,免徭役征赋税的政策,此乃朱元璋对家乡百姓最为直接的特殊关照。

然而,后来一凤阳花鼓词,却使朱元璋背负了一世“恶名”。

要知道,此花鼓歌词,于朱皇帝当政时并不存在,而是出现于大明朝中后期。(清代文人赵翼,在其《陔余丛考》中记载“凤阳老幼男妇结队而行,吟唱此凤阳歌词,沿村行乞”)。

凤阳“十年九荒”之局面,开始于明代中期。那时,由于黄河势大,夺取淮河之势,凤阳地界愈是严峻,水患频繁,受灾地区广泛且严重,对此方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明朝后期,贪污腐化成风,百姓负担与日俱增,苦不堪言,遂成了个“十年九荒”之局面。毋庸置疑,此事与朱元璋的关系并不大。儿孙后辈之错,全怪在自家祖宗身上,这可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且凤阳地区所行花鼓歌词,乃是作为乞讨要饭的一种手段,沦落乞丐,乞讨要饭,打狗棍拿在手,持上个破碗,行吃百家饭,坐穿万户烂衣布条,行走天下去,天地广阔,心境灰茫茫,但凡是个不死的,蓬头垢面又污渍臭嘴,哪里去他不得!怕你恶人比狗欺他盛吗?

这花鼓歌词一经流传开来,传唱于大江南北,无异于是将朱元璋这飞来之“罪”的“罪名”给谣传到了华夏各地。

而最初吟唱这些凤阳歌词,以乞得食物的乞丐,正是当年朱元璋皇命迁徙至凤阳的那批江浙富裕移民后代。

明朝中后期时局,于这些江浙移民,那是生活窘困至极,潦倒无奈。迫于生存活命,只得思向着归乡祖地之途。

而在归乡途中,他们于凤阳歌中,填以些个骂朱元璋的内容词句,又于民间广为流传,以宣泄心中那愤恨不懑,也算是人之常情,不为奇怪了!

想想也是,这些个返乡乞丐,昔日移民,祖上居在江渐故里时,大多为当地的富豪强人。一纸皇命,便是迁移到凤阳,离开故土乡间,本是奔着新都富足美景家园去的!

一离故土,他们便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当时有钱还没甚怕的,在哪里不是好过,可大明皇朝搞凤阳开,不尽如人意事,干一半,他歇菜了!这对他们的打击可谓沉重至极。

本来嘛!他们就不知道,朱元璋迁徙他们过去,本就是带有一定的惩罚意味以及报复心理在其中。故而,这些移民钱用完了!不见好事到来,后代唱几句歌词儿咒骂朱元璋,也自就不足为奇了!

唉!道、德、法,行若是无法知行合一,被治者怎会再信任于你皇朝统治,动摇了人心根基,亦将随之动摇其社稷根本,这是千古不变,万古亘长的天道法则!

于大明皇朝大业,有个刘伯温[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世称“刘青田”、“刘诚意”、“刘文成”,处州路青田县南田(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明朝开国元勋,“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刘伯温于大明皇朝,于朱家皇权,于朱元璋皇途大业事,那是功勋卓着非凡。其获封厚赏,但他皆是屡屡上书不要,一心一意恳请辞官归乡。

刘伯温本是深谙“共患难易,同富贵难”之理者。他之请辞,旨在规避自身卷入官场权利纷争之祸中,以求安身立命,颐养天年,得个善终。

于他而言,年少时立下的报国之志已然达成,自身位列开国功臣,已然达名利双收登峰造极之境,再别无所求。

况且,他是个性情爽直,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口无遮拦之人,虽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却也在不经意间开罪了他和不少同僚官员。

宰相李善长、胡惟庸之流更是欲除之而后快。那些个淮西勋贵更是将他视作眼中钉肉中刺,不把他整个底掉的下场,不得罢手!

可性情使然,即便是在朱元璋面前,刘伯温也时常是直言进谏,不加避嫌。正所谓“伴君如伴虎”谁能料到朱皇帝何时会龙颜震怒,他刘伯温便性命难保。

经他屡次请辞,朱元璋似乎是想开了!终于是应允于他辞官回归故里。遂于洪武四年二月,刘伯温返回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县)故乡。

因刘伯温头脑明晰,有自知之明,深悉潜在之险,故而决意“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身退后度过与世无争、自然无为的暮年时光,方得以免遭杀身之祸。

?朱皇帝“飞鸟尽良弓藏”意图稳固他朱家皇权,消除潜在的功勋大臣之威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