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凤阅居>烽火燃山河位卑未敢忘忧国是什么歌 > 第二章 招抚流民(第1页)

第二章 招抚流民(第1页)

明崇祯三年(163o年)的秋季,身为陕西三边总督的杨鹤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在痛苦中煎熬着。

自打去年冬季后金大举入塞,崇祯下旨各地勤王以来,陕西大批精锐边军被抽调东去勤王,他手头可用的兵力大为减少。而秦晋两省的勤王兵大批哗变,加入了“流寇”组织,更是让这些“流寇”们实力大增。陕西连年遭灾,粮食匮乏,陕西的“流寇”纷纷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内“打粮”。

而此时的山西也同样是两极分化、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在陕西的“造反派”们来了,山西活不下去的屁民纷纷前去投靠,整个山西都被搅得鸡飞狗跳。山西巡抚宋统殷气不过,他认为这都是杨鹤惹的祸。于是乎,他便上书崇祯,弹劾杨鹤“因循养寇”、“以邻为壑”,导致了现在的山西一地鸡毛、不好收拾。崇祯接到宋老头儿的奏折,对杨鹤是大为不满,下旨申斥,要他赶紧想办法解决“流寇”的问题,否则就要兴师问罪,这一下子可让老杨犯了难。

杨鹤接到崇祯的圣旨后,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什么好注意。这一下子他感觉自己像是坐在了油锅上,对他来说,每天都是一种煎熬。你说围剿吧,陕西的精兵强将都被调走勤王去了,手头连个像样的兵都没有;你说招安吧,朝廷又不给银子、不给粮食,拿什么去笼络人心?老杨思来想去,只好硬着头皮上书把陕西的实际困难陈述了一番,然后恳请朝廷能拿出点儿真金白银来赈济一下。为了说服“铁公鸡”一般的崇祯,杨鹤还特地为他算了一笔账:

“若采用军事手段围剿,那么‘行粮犒赏,所费不赀’,花销比招抚不知道多多少倍。而且军费花了就是花了,换来的只是多杀掉一些皇上的子民,没任何回报。而如果把钱花在赈济上呢,那么不但造反的人会放下武器回家种田,而且这些人日后还能再为朝廷缴纳赋税,长远看是有回报的。两相对比,当然还是赈济合算。”

杨鹤的此番操作也确实起到了作用。

崇祯帝这货特别看重钱,对下边给自己卖命的士兵都特别吝啬,不然也干不出把山西勤王兵三天调三个地方不给粮饷,导致山西兵哗变的奇葩事儿来。对百姓那就更不用说了,只想着不停压榨,根本不愿意给一点儿救济。就在陕西已经饿殍遍野、饥民成群的崇祯三年,崇祯还下旨,全国每亩田地在原有加征基础上再加征“辽饷”三厘,各省概不得免。崇祯这个死老抠,下属想让他出点“血”比割他的肉都难受。想要让他拿点儿银子赈济一下自己的子民那是没门儿。而老杨正是看透了崇祯一毛不拔的心理,干脆给他算了这一次账。孰重孰轻,崇祯心里是能够掂量出来的。

崇祯在接到杨鹤的上书后,马上召集群臣进行讨论,结果支持老杨意见的人占了相当的数量。崇祯思谋再三,终于在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的一天批准了杨鹤的计划,并指示他“相机招安,允协朕意”。

这个计划崇祯同意是同意了,但问题是钱和粮从哪儿出呢?这一回,一向抠门儿的崇祯总算舍得出了点血——从内帑中拿出了十万两银子用于赈济灾民。但这十万两银子对于眼下陕西的危急情况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而崇祯又舍不得再多出一点儿,于是他便下旨让陕西的各路藩王们再“协济”一些钱粮。老朱家的各个脑满肠肥的王爷们几乎个个都是守财奴,谁心甘情愿地拿钱出来?崇祯一看这形势不妙,便火一再严旨督促。结果呢,五个藩王才凑了五万两银子和二万石粮食出来。

这些银子和粮食虽然不多,但好歹有总比没有强。老杨思虑再三,准备派谁去负责赈济呢?崇祯也想来想去,他突然想到了御史吴甡。

这个吴甡早在天启年间就已是御史了,此人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民间口碑值也相当高。无奈当时正是魏忠贤这个老奸巨猾的大臣当权,吴甡跟魏忠贤互不对付,所以他也就被“配”回老家“养老”去了。崇祯帝上台以后随即便清洗了阉党,吴甡这位“老臣”又官复原职了。崇祯经过考虑,觉得老吴这人人品还算不错,所以这次赈济陕西的事宜,便交给他去负责了。

眼看到了崇祯四年的二月份,吴甡被任命为陕西巡按,带着凑来的十五万两银子和二万石粮食跑到陕西,便开始正式上岗了。

吴甡的到来,让杨鹤招抚的底气一下就足了,他马上派拿着“免死牌”四处宣传,说朝廷已经派大臣带着钱粮前来赈济,希望造反的屁民们能够“迷途知返”,朝廷一定会“既往不咎”云云。

老百姓造反,本来就是因为活不下去了。而现在他们一听说天朝拿出了钱粮来赈济了,立马欢欣鼓舞,纷纷回家领赈济去了。各路前来接受招安的义军大大小小不下几十股。杨鹤从招安来的义军中选择了一部分战斗力较强“屁民”编入明军部队,其他的则都遣散回家种田养家去了。

这次招抚的对象最大的一股势力便是神一魁了。此人原是陕西榆林镇的一名边军士兵,崇祯三年冬天因为朝廷拖欠军饷,无法维持生计,他便和自己的哥哥神一元一起拉了三千多边军在宁塞堡扯旗造反。这股义军因为都是军人出身,个个能骑善射,战斗力远饥民组成的造反队伍。因此,他们起义之后一度纵横陕北一带,很快便展成了陕西“流寇”中最强的一支队伍。后来神一元作战中阵亡,神一魁成了这支队伍的头领。

吴甡来到陕西以后,杨鹤就有了“当家做主”的本钱,所以他马上重点开展对神一魁的招抚工作,派人去跟神一魁谈判。他让人传话说只要神一魁肯接受朝廷招安,就给他封官,手下人都给钱粮回家种田。神一魁造反本来就是因为欠饷导致无以为生,现在朝廷给钱给粮还给官儿当,造反的意志很快便动摇了。这年三月间,神一魁带领部下五千多骑兵跑到宁州(今甘肃宁县)接受了杨鹤的招安。杨鹤给神一魁封了个守备的官儿,其余领都编入明军,下面的士兵则一人给了二两银子,全部遣散回家了。

到了崇祯四年的四月份,陕西境内的主要“流寇”已经被招安得差不离了。此次的招抚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功。

可杨鹤却高兴不起来。

先,杨鹤心里清楚,这些“流寇”能被招安,靠的就是吴甡带来的那十五万两银子和二万石粮食,可是陕西饥民遍地,数以百万计,就这点儿钱粮,那就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想让崇祯再接着拿钱赈济,基本上等于是在铁公鸡身上拔毛,想都不用想。试想一下,这陕西地界连年灾荒,地里都长不出庄稼来,等这点儿救济钱粮用完了,灾民们还得揭竿而起;

再者,陕西的各路官员们反对他招抚计划的人也很多。这里面反对该计划尤为强烈的当属延绥巡抚洪承畴。这老洪虽是经杨鹤的提拔保举才从粮食局长的位子升任延绥巡抚,但他骨子里还是瞧不上老杨。他认为老杨就是不会用兵、怕打仗,所以才搞出来了个所谓的“招安”。老洪认为,这些“泥腿子”们没一个好东西,全是脑后长反骨的反动分子,只有杀光他们天下才能太平无事。因此,老洪在自己的辖区是自行其是,根本不管杨鹤的具体部署。到了崇祯四年四月下旬,老洪不请示不汇报,自己策划了一场“鸿门宴”,把已经接受招安的三百多“流寇”领叫来赴宴,然后席间伏兵杀出,把这三百多人杀得是一干二净。这事儿一传开以后,已经接受招安的各路人马纷纷躁动起来。杨鹤急得直跳脚,但却也无可奈何。

不出所料,到了这年的五月份,本来已经接受招安的各路头领再次举起反旗。本来就反对招抚的陕西官员纷纷上书朝廷,他们说老杨对流寇一味退让,不敢压制,才导致流寇轻视朝廷,故而降而复叛。

此时的杨鹤已经感觉情况不妙,自己再在陕西呆下去非得把老命断送不可,于是在七月间给崇祯上了一封奏折,可怜巴巴地说:“臣自历任三年余,无一日不在多凶多惧之中”,又说自己“日复一日饮食不进,形容渐枯”。卖完惨以后,老杨直接提出了辞职,并且推荐由洪承畴来接替自己的总督位置。不成想,崇祯的批复只有冷冰冰的一句话:“还着悉心料理,不得遽求卸担!”

这下可把老杨给急坏了,他知道跑路是不可能了,唯一的出路只剩下尽量先安抚住义军队伍里实力最强的神一魁。只要他神一魁不反,陕西的局面就还能勉强维持,自己也不至于被逮京问罪。

然而,这老杨怕什么偏偏就来什么。在九月间,神一魁部再次扯上了反旗。

要说原因,就因为当初老杨招安神一魁的时候,只给神一魁封了个守备的官职,而他手下的大小领们都没捞到一官半职,这就让大家伙都很不满意。再后来,洪承畴杀降的事情传来,大家更加觉得朝廷根本他妈的靠不住,与其等死,不如主动造反,或许这样还能留条出路。神一魁虽然暂时还不想造反,但已经压不住下面弟兄们的怒火了。

神一魁部接受招安以后,被杨鹤安插在他们原来起义的宁塞堡,受宁塞堡守将吴弘器的管辖。五月到八月间,神一魁带领弟兄们三次和入塞抢掠的蒙古人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是战后论功行赏,每次吴弘器都是奖赏只给自己手下的明军,神一魁的手下连一个子儿都没捞着。刚开始,神一魁还极力压着下面弟兄们千万别闹事,但次数多了,他也压不住了。到了八月间,吴弘器又一次施展之前的老套路,对神一魁的部下有功不赏,神一魁手下一个叫茹成名的汉子终于按不住火了,挥起老拳把老吴痛揍了一顿。他心想,敢情老子是后娘养的啊。

此事生以后,已经深陷“养寇”指责的杨鹤,不敢再偏袒这些昔日的“贼寇”了,反而要做出严厉的样子来——他逼着神一魁把茹成名押到总督府,然后将茹成名凌迟处死。这一下,神一魁的部下再也控制不住情绪了,他们不但恨杨鹤,恨老吴,甚至也对带头大哥神一魁产生了深深的不满情绪。到了九月间,神一魁的部下终于哗变,挟持着神一魁重新竖起反旗。再次造反以后的件事,就是把这位“狗眼看人低”的老吴给逮住宰了,他们总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神一魁部再次造反的消息传到总督府,老杨知道,自己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没了,剩下的就只有被逮京问罪一条路了。他想想这事儿心里就哇凉哇凉的。果然,到了十月间,崇祯下旨,将杨鹤革职,并派出锦衣卫将杨鹤逮捕回京问罪。最后经过一番审判,老杨被判了个流放袁州(今江西宜春)。他在袁州度过了三年的流放生涯后,便在郁郁寡欢中绝望地死去了。

按理说,这老杨的招抚计划是经崇祯批准的,之所以最后招抚全盘失败,主要原因并不是老杨太无能,而是由于崇祯舍不得投入更多的钱粮进行赈济。崇祯对洪承畴的任意妄为、杀降激变的举动,崇祯也没有任何处置,反而予以了肯定。结果就是陕西到处都有官员学老洪的样子杀降邀功,最后终于导致“流寇”愤而再次造反。说白了,崇祯才是招抚全盘失败的最大责任人,但他是不可能承认自己有错的,错的永远是下面的执行者,他自己则必须是“英明圣主”的形象——这就是他与生俱来的“甩锅”思维。而在这之后,还会有更多的官员成为他的“背锅侠”。

老杨被逮京问罪后,他极力推荐的洪承畴被崇祯任命为新的陕西三边总督。随着老洪的上任,一段段血腥的历史即将上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