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姜辰的操作,工人们心里的震撼难以形容,议论纷纷:
“第一次现,原来搞生产手法可以这么美妙。”
“你们有没有现,他在操作过程中,一个多余的动作都没有,而且手走的都是最短路线。”
“我在心里模拟了一下,现他的手法比我的手法简单多了,而且更有效。。。。。。”
“都按照他这套手法来操作的话,效率至少能够提高1o%。”
“1o%都少了,至少能够提高15%。”
“我这些年算是活到狗身上去了。”
“三钢厂这次是真的捡到宝了呀!”
“如果我学会了这套手法,或许我的级别,还能往上提提。”
难道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天才吗?
被一个年龄还是没有他们工龄大的小家伙,在他们最擅长的领域击败,让他们开始自我怀疑。
更重要的是,姜辰是技术人员,而非工人。
当然,导致这样的结果,除了姜辰是挂B之外,也有他们自身的原因。
他们的手法,大多也是从各自师傅那里学习,或者自己琢磨的,没有标准,更难以找人研究琢磨。
学成之后,一直忙于生产,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手法。
对他们来说,学成就是定型,习惯一旦养成,便再难改变。
直到此时,大家已经被姜辰彻底折服。
姜辰看大家的表情,便知道这套手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每个人的手法,各有特色。”
“我这套手法,或许有优点也有缺点,但大家都需要学会。以后你们自己工作的时候用不用我不管,但在试点期间教授新工人的时候,必须要用这套手法。”
时间不早,姜辰也不准备再和大家研讨,直接做了决定。
反正觉得好你就用,觉得不好你就不用,但你在培训新工人的时候,必须给我用这套手法。
实际上,这里他已经开始为搭建进行培训体系做准备。
这批工人里面头脑灵活的,接受新事物快的,将是后续搭建培训体系的基础。
等到试点工作正式开始之后,他就会找领导沟通培训体系搭建的问题。
一个优秀的厂子,必须要有专门的培训部门。
师傅带徒弟的形式,缺点太多。不仅影响师傅的生产,徒弟学习也慢,上手更慢,还不一定学得好。
本来最开始是准备用来说服杨为民和陶源的,但后来现根本用不着说这个,单单是产能的提升,就已经足以说服这二位和工业部。
王安往前走了两步,站在众人之前:“姜工放心,虽然只是简单的看了一下师范,但孰优孰劣我们分得清楚。”
“或许我们在生产过程中,会习惯性的用之前的手法,但在培训新员工期间,我们会克制自己。”
“说吧,让我们怎么干,这段时间都听你的。”
姜辰也不客气:“时间短,任务重,让每个人都学会所有手法,肯定不现实。”
“我琢磨了一下,我们采用分组的方法,六位同志加上曹俊和宋元,一共八个人,每个人学习其中四种手法,并把他钻研透彻。”
“在后续试点工人培训中,每个人就培训对应的四组工人,让他们熟练自己的手法即可。”
“至于后续是不是要学习全套手法,你们自行确定,然后自行交流,找别人学习其他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