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恪停顿片刻后,继续说:“从个人角度讲,我也希望我们能获得这项技术。但这里有两大难题:一是决策权归谁;二是由谁来负责实施。”
他补充道:“根据现行的规则和流程,如果你想复制‘飞豹’模式来处理这个导弹项目,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
苏晨深吸一口气,问:“那我是不是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全盘接收技术,组建新团队仿制;要么干脆不参与任何技术谈判和研工作?”
“差不多是这样。”许恪答道。
“可是,如果引进‘怪蛇3’,想要保密也很难做到,这还有什么价值呢?”苏晨显得有些沮丧。
“当然有价值。”
许恪解释:“引进后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改进,外界只了解改进前的情况,对于改进后的性能则无从得知。
即使是很小的改动也可能带来重大变化,这就是引进的意义。”
“看来我只能放弃这个念头了。”苏晨叹道。
“其实可以分阶段来做。”
许恪建议:“先,你可以购买一定数量的成品来满足‘海鹞’战机的需求。
至于技术转让,我不建议你涉足。导弹涉及推进剂、导引头、飞行控制等多个复杂领域,不是你能迅上手的。”
苏晨明白,尽管他努力拉拢了一些顶尖人才组成了一个技术团队,但这个团队主要集中在材料、航空和雷达电子方面,对导弹领域的知识几乎一片空白。
要在短时间内凑齐一支能够胜任导弹项目的队伍,实在是强人所难。
最终,苏晨决定接受许恪的提议,先采购一些现成的“怪蛇3”以解燃眉之急。
后续的技术引进事宜,则交由许恪整理并上报给官方,等待国家层面的决策。
苏晨心中暗自感慨,时间太短,准备不足,关键领域的人才短缺,面对这样的机会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不过,想到历史上“怪蛇3”最终还是来到了华夏,并且成为了新一代空空导弹的基础,他也稍稍感到宽慰。
这次的努力或许能让“8号工程”提前启动,也算是没有白费心机。
第二天的初步谈判正如唐建军和许恪预期的那样,IaI(以撒航空工业公司)提出了令人咋舌的价格标签:
-eLm-2o21b雷达系统的专利授权和技术转让要价25oo万美元,还不包括信号处理算法。
-电传操控系统与1553b数字总线技术则标价4ooo万美元,加上派遣专家协助工作的额外费用,每人每天高达5oo美元。
-“LaVI”项目的技术文件、实验数据,甚至允许派遣观察员参与后续研,总价竟高达2亿美元!
-相较之下:“怪蛇3”短程空对空导弹单价12万美元显得较为合理,但生产线和技术授权仍需5ooo万美元。
“看来IaI是打算一单生意吃三年啊!”
第一天谈判结束后,许恪看着报价单感叹道:“他们真把我们当大肥羊了。”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在卖方市场中,IaI知道我们急需这些技术却难以找到替代卖家,所以试探性地开出了高价,以观察我们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