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凤阅居>狄芳writeas > 第24章 走进新时代(第1页)

第24章 走进新时代(第1页)

1979年,公历平年,共365天,53周。普遍认为是中国正式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改革开放正确道路的第一年。

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月28日中国领导人应美国总统卡特之邀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2月17日中越战争爆发;

3月26日埃及与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

4月1日霍梅尼宣布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

5月4日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

……

……

1979的春季,中共祥城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尹秉民在王崮堆公社考察。主要视察了纪屯、王屯、大孙等大队的麦苗长势,了解农民的生活情况。调查使他认识到,大包干是调动农民积极性、解决农民温饱并逐步走上富裕的好路子。

与广大农民群众交流时,尹书记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年好过,春难熬!”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节,好多农民家庭已经断粮。地里的小麦还有一、两个月才能收割,家里的存粮却已经吃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且每年都会出现!尹书记和几个大队的支书,大队干部、社员代表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大家普遍反应,主要还是地里收成不好,每亩地就收那么三五百斤粮食,交完公粮的剩余,根本就不够吃,到了次年的春季,家里的余粮基本吃光,马上就要到挨饿的时候。一般家庭面对春天的饥荒,有钱就去市场籴粮食,渡过难关,没有钱的就只能去借,小麦收获后再还账。这就是现实,几百年来都是如此。“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让队里的田里多收几十斤,几百斤粮食啊?”尹书记问大家。

“有什么办法,一亩地二三十斤的种子,就算是风调雨顺,一年下来也不过收五六百斤的小麦,要是遇上大旱,大灾之年,颗粒无收都有可能。”

“一亩地的收成基本都是固定的,那个大队都是这样,土地都是这样,但人口可是不停地增加,过几年,一个人分的地会更少的。”

“现在这几年的水利建设,基本都是水浇地,都是旱涝保收,但亩产量就是上不去。”

“产量上不去,是不是种子的原因?”

“田间管理跟不跟得上!”

“还应该是田间管理跟不上,俗话说,人勤地不懒,庄稼人就应该天天下地干活,照顾好了,田间管理跟得上,收成就会多一些。”

“我的村边的自留地,收的就好!”

“你天天长在地里,肯定收的多啊!”

“我在自家墙角种的丝瓜,照顾好就会结的多,你种下去后不管不问,怎么会有好收成!”

“大队、小队、生产队大家一起集体干活劳动就都是磨洋工”

“只有自己干自己的活,才会认真负责,你糊弄庄稼,庄稼也会糊弄你”

“为了多收点粮食,为了一年到头能吃上饱饭,谁不会认真对待地里的庄稼。”

村民社员都是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尹书记也是凝眉倾听大家的诉说。

看样子,集体是穷根啊!整个大队的社员在一起劳动,出力肯定有大有小,每个社员的个子有高有矮,力气有大有小,庄稼地里的技术也有好有坏,一起出工劳动,怎么会贡献一样啊?大家的工分基本一样,年终分到的粮食基本一样,大伙能满意吗?,肯定是出力大的人,贡献大的人心里不平衡。要是都干自己的活,自己照顾管理自家地里的庄稼,谁都会尽心尽力。

大包干是调动农民积极性、解决农民温饱并逐步走上富裕的好路子。

必须要包产到户的路子!只有把所有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民才会自觉地加强田间管理,自觉地增产增收,也才能多打粮食,增加庄稼的亩产量,真正让农民吃饱饭。

与农民的调研、座谈,坚定了尹书记的决心。

回县后,主持召开了好、中、差三种类型村干部座谈会,并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全县大包干动员大会,请一些搞得比较好的单位,进行现身说法。从而统一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使大包干责任制迅速在全县推广开来。

一时间,包产到户,从生产队到农民互助小组,分田到户的农民责任制工作在全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联桥公社,楚孝文配合公社主要领导,迅速的将农田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整个公社迅速推广,孝文首先回到老家楚营,结合国家和县里的有关政策,也充分吸取大队社员的各方面意见,将大队的所有田地按收成和水利条件分好、中、差三个级别,按人口平均分配。分完了田地就个人顾个人,分开耕种,分开收割,每家每户的收成就会出现参差不齐的差距。

孝文又和大队领导以及生产队的长辈们一起商议,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庄稼地里的生产技巧也不尽相同,根据血缘的远近亲疏,自发组成生产互助小组,几家几户自由组合而成。田地的土壤耕耙处理打坷垃,播下种子后的田间管理,以及庄稼的收割,再去场地脱粒,晾晒等各个环境,互帮互助,因为有不同程度的血缘关系,就可以做到互帮互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有几户确实懒惰成性的社员,就不值得同情可怜,只能由他们自己想办法了!比如那个楚方波,就是顶替孝文去参军入伍的文盲,几年的军旅生涯,没有任何前途,只能回到老家。入伍前,方波是大队的“贫协主席”,整天给大家讲讲故事,哭诉自己的贫困无奈,就可以获得一个劳力的工分,根本就不去庄稼地里劳动出力流汗,过得蛮不错。现在,不去自家的地里干活锄草,地里的庄稼就不收,没有收成就没有吃的喝的,成天穿着件破旧军装满大街转悠,就像个傻子一样,成了全村人的笑柄。

在尹秉民书记带领下,县委一班人,深入基层,了解民意,务实苦干加巧干,面对全县35万亩涝洼地,25万亩盐碱地,旱了,没水浇地;涝了,水排不出去,庄稼欠收。尹书记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采取引湖水、蓄黄河水、深挖地下水的方式,三水并用。几年时间里,全县共向水利投资1706万元,新建拦河大闸4座、配套建筑物469座,开挖主干河6条、沟渠3686条,长达3392公里,新打机井1147眼,初步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配套体系,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实现了水利化。让全县农民的庄稼收成为之巨变,收成逐年提高,几年时间就基本解决了“青黄不接的春难熬”局面,让全县人民都可以吃饱了饭。

尹秉民书记还特别重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工作,重视解决知识分子入党难的问题,使全县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全县共吸收了1171名优秀知识分子入党,其中13名被选拔到县级领导岗位上来,118名担任了科局长领导职务,63名担任了乡镇党委正副书记、正副公社革委会主任职务。录用了68名闲散科技人员和124名民办教师及“五大”毕业生为国家干部,为547名知识分子家属办理了“农转非”,为中级以上知识分子建立了健康查体制度,进一步改善了知识分子的居住条件。

尹秉民书记还团结县委班子,旗帜鲜明地为在特殊时期内被错误打倒的老干部彻底平反,恢复名誉,补发工资,安排子女就业。

尹书记的一系列政策将祥城的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推向一个高潮,全县上下共努力,男女老少齐上阵,各条战线捷报频传,收获满满!

孝文也是亲自领导参与了联桥公社的各项工作,积极推动联桥公社中学、联中、各大队小学老师队伍建设工作。提拔几名优秀的老师(包括民办教师)到公社团委工作;推荐教学经验丰富的年轻老师到公社教办或公社大院其他重要岗位工作,让知识分子有了充分发挥自身才华的舞台。

孝文自己的父亲去世后,几个兄弟、妹妹都没有安排一人就业,当时二弟中午在部队服役,也很快就要复原回家了,三弟义文也入伍去了石家庄陆军某部去了,在尹书记落实老干部政策影响下,孝文亲自找县革委会、县委办公室、县农业局协调关系,又找了杨欣庵书记帮忙,安排自己的妹妹孝荷到了祥城县水产公司干了个临时工人,孝文也希望与妹妹有着同样经历的农家女孩,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楚营大队退休老教师楚成彩是一个解放前就参加工作的老教师,1962年退休时已经67岁了。本来60岁就应该退休,因为整个祥城县都没有先例,祥城县教育部门不知道如何办理退休手续,所以一直到67岁才办理了退休手续,是祥城县第一个退休的老人。成彩老人退休后,几个孩子都在老家务农,孝文又是跑前跑后,多次去祥城教育局协调关系,最终安排了成彩老人的一个孙子进入祥城县建筑公司上班。孝文虽说是为了给本村的爷们帮忙,但也间接稳定了全县教师队伍,给全县的教师,特别是退休老教师解除了后顾之忧,无形中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

期间祥城县委先后发文任命

1980年02月任命祥城县团委书记杨欣庵同志担任嘉祥县大楼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

1980年2月任命楚孝文同志担任联桥公社党委委员、革委会副主任。

喜欢狄方天元的新书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狄方天元的新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