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凤阅居>封禅的意思 > 孔情周思(第1页)

孔情周思(第1页)

汉献帝的年号为建安,这个年号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十月(魏王境内改元延康),刘协正式禅让帝位,曹丕三次上书辞让,同月曹丕登受禅台称帝,改元黄初,东汉灭亡。

本书的另一位主人公,汉孝怀帝、安乐思公、后主刘禅即将迎来他的舞台。《三国志蜀书》虽说体裁上是纪传体,但其中大部分人物传记多为编年体。刘禅同志,建安十二年出生,出生地点不明确可能是新野,也有可能是樊城。佐证的传记《二主妃子传》中描述“随先主于荆州,产后主,值曹公军至,追击先主于当阳长坂……”曹军来的时候,刘备在樊城,也就是建安十三年八月之后了,这时候刘禅一岁,无法准确判断刘禅的出生地,但户口肯定是荆州无疑。

刘禅从出生就非常坎坷,可以说是历经千难万险。年仅一岁的刘禅和母亲甘夫人为刘备的逃难大军殿后,幸亏有赵云接应,自己才幸免于难,但之后不久,甘夫人就病逝了。

建安十四年十二月,孙权将妹妹孙氏许配给刘备为妻,此时刘禅两岁。两岁的我遇上了我第一任骄横跋扈的后妈,后妈身边的侍女都配刀剑,幸亏之前救我的赵云叔掌管家事,不然指不定哪天我就被后妈不小心折腾死了。

建安十六年,刘备率军入川,此时刘禅四岁。年仅四岁的我,有一个长期在外出差的爹和一个并不爱我的后妈,我的童年真的好苦。哪怕就这样悲惨了,我这个后妈竟然还想把我带回她娘家看管起来,幸亏赵云叔和张飞叔来救我,所以我又逃过一次危险。

建安十九年,刘备平定益州,此时刘禅七岁。七岁的我已经慢慢开始懂事了,听说我爸的荆州公司开拓了川蜀市场,真是让人高兴,我大哥(刘封)也表现的很出彩。就是想不通,我这个老爹找后妈怎么从来不问问我和大哥的意见,我的第二任后妈姓吴,也是苦命人,从小就没了父亲,就因为别人说她有大贵之相,就被刘焉安排做他的儿媳妇了,但是我后妈的前夫死得也早,于是我后妈一直守寡。现在一堆人哄着我爹娶了后妈,还是因为她有大贵之相,笑话了,我后妈真有大贵之相,她前夫还能走的这么早?因为我爸娶了后妈,我的舅舅(吴懿)也跟着飞黄腾达,直接被任命为护军了。唉,也就我,什么也没捞着。

(为了与前文一致,作者保留原有观点,刘禅是在刘备称帝后才被立为太子)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十二岁的我,看着我爹这么出息,心里甚是欣慰,谁能想到一岁在当阳长坂被曹军追击的我现在成了王子。一切都是命啊,有个好爹胜于一切努力。

章武元年(建安二十六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这年我十四岁,虽说我爹已经当了皇帝了,我也成了太子,但公司的情况非常差,父亲原来起家的公司被我第一任后妈的哥哥(孙权)给抢走了,不但如此,他还杀了关羽叔。我大哥,丢了上庸分公司,然后我爹因为他不去救关羽叔,又说他欺负孟达,就把他赐死了。唉,我大哥也是立过大功的,虽说不是亲生的,但对我爹也是忠心耿耿,结果就落得了这样的下场,果然无情最是帝王家啊。

章武三年,刘备病逝永安宫,刘禅在成都继承大统。这年我十六岁(古时讲虚岁,史书中记载为十七岁),弱冠之年(通常二十岁弱冠,但不绝对,15—2o岁均可),我挑起了复兴大汉的大梁。跟父亲与大哥不同,我没有带兵的经验,也没和士族打过交道,但父亲给我留了一笔巨大的遗产,就是我的诸葛叔,有诸葛叔的辅助,相信我一定可以走向成功。

说刘禅必说诸葛亮。世人给予诸葛丞相的评价已经非常高了,作者就不在这多费口舌了。认识诸葛亮,作者经历了三个过程:先是崇拜他,再是质疑他,最后敬畏他。

诸葛亮是什么人?

问题一:诸葛亮是权臣吗?

毫无疑问,诸葛亮是整个三国期间权力最集中的权臣,无人能出其右。东汉末年至三国重新一统,只有两位丞相。一个是曹操,一个是诸葛亮。这里重点补充讲解一下,东汉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不设丞相,因为丞相权力太大。也正是因为丞相权力过大,所以设置尚书台,由尚书令主管政务,曹操是以司空身份领录尚书事,录尚书事前文也讲过,这是代表着皇帝之下我最大的证明(不是具体职位),诸葛亮以丞相身份录尚书事。曹操后来以丞相身份开府治事,诸葛亮也以丞相身份开府治事,且二人的开府与往前汉朝的开府大不相同,曹操是“霸府”,诸葛亮是“代府”。(他俩的开府治事解释起来太过于麻烦,作者再夸张形容一下,就是你想当朝廷的官,不好意思你得先来我府里担任职务)绝大部分魏国的股肱之臣都是从曹操的司空府、丞相府属官演变成魏公国的官员,曹操通过这种“霸府”的手段加快了其取代汉廷的度。

诸葛亮出师表中“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诸葛亮他不当皇帝,但他需要集权,只有权力集中,才能开启北伐的大业。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整个蜀汉的权力都集中在他手上,诸葛丞相属官最大的两个职位,长史和司马,一个管政务一个管军事,比较出名的长史蒋琬、杨仪(王连、张裔读者不熟悉就不介绍了),司马就很出名了,魏延在刘备称帝时就是镇北将军加汉中太守了,为什么还去干丞相府司马,因为诸葛丞相需要集权。长史下面又有两个很重要的官职,东西曹掾负责府吏署用考核升迁。简而言之,曹操通过“霸府”来实现他的小朝廷代替汉献帝的朝廷,诸葛亮通过“代府”来实现集权北伐,既不僭越皇权又可以快执行人员任免,毕竟诸葛亮作为臣子,如果随意任免刘禅的朝廷官员难免会被弹劾为是僭越之举动,诸葛亮是真的费心了,既考虑面子也考虑里子。(诸葛亮以丞相身份罢免镇北将军魏延的话,这是僭越,如果诸葛亮以丞相身份罢免魏延丞相府司马身份,就合情合理,这就是所谓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问题二:诸葛亮是完美的人吗?

没有人是完美的。曾近在读《三国志》的时候有一段裴松之的补充记录让作者耿耿于怀。原文出自《魏氏春秋》“益州从事常房行部,闻褒将有异志,收其主簿案问,杀之。褒怒,攻杀房,诬以谋反。诸葛亮诛房诸子,徙其四弟子于越嶲,欲以安之。褒犹不悛改,遂以叛郡应雍闿。”裴松之也有相关评论,观点一致,诸葛亮做错了,并且错的非常离谱。这个道理谁都懂,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次叛乱,诸葛亮并没有出兵,而且做了一件杀忠义之士缓和叛乱小人的事,结果还没成功。作者也多番对比史料想找出答案,如果是为了缓和,这个行为则太过冷血无情,如果是为了拖延时间,那是在为什么事情拖延?孙刘大战刚刚结束,可能也是担忧双线作战的顾虑,诸葛亮还是第一时间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蜀汉再也经历不起一次像夷陵这样的大败了。当然,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人必然要通过学习、经历、教训才能得到成长,没有人是天生的圣贤,但也不能因为一两件事去否定丞相的全部。

问题三:诸葛亮对刘禅是忠心的吗?

权臣确实是对皇权的威胁。“有能力颠覆皇权”的罪从诸葛亮担任丞相起就已经有了,但是诸葛丞相始终坚持到了“鞠躬尽瘁,死后而已。”围绕诸葛亮是否忠心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对比人物就是李严。

绝大部分人的观点,后主时期蜀汉两大政治集团东州派和荆州派两大政治集团的斗争,就是话事人李严和诸葛亮的斗争。作者仍坚持自己的观点,此时东汉虽已灭亡但是此时还远远涉及不到党争。后世将几人强行划分派系有点自圆其说的味道。事实上,诸葛亮和李严两人关系非常好,甚至可以说没有此二人,蜀汉可能还没到北伐已经灭亡了。

作为同是托孤大臣的两人,诸葛亮和李严权力都非常的大,必须精诚合作才有可能共赢。诸葛亮封侯,以丞相身份开府治事,不久又领益州牧;李严领中护军,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不久也封侯,假节,并成为了光禄勋。二人在矛盾爆前做了什么事呢?诸葛亮从成都出汉中,李严移防江州,统属东面防线永安及汉中后方部队。(既可以支援汉中也可以东顾孙权)建兴五年,两人先后给孟达写信,准备再度策反这位同志,可惜失败,孟达被诛。建兴六年至建兴七年,诸葛亮连续三次北伐,都受挫而回。建兴八年,刚升为大司马的曹真三路齐,准备一举吃掉汉中,面对数倍于己的魏军,诸葛亮让李严带两万兵马从江州支援汉中,并主动上奏让李严儿子李丰担任江州督,接替李严。同时诸葛亮让李严署理丞相府事,可以说李严不仅在朝廷上地位很高(此时为骠骑将军),如果诸葛亮逝世,李严将是板上钉钉的第二个丞相。但是托孤后的李严慢慢变了质,他也太渴望权力了,官越做越大,不仅要兵权,甚至还想割地自治,诸葛亮催他来汉中,李严推诿想让诸葛亮给他好处他再去。为了北伐大局一切都可以忍耐,但是如果触及到了北伐利益,无论你地位多高,官职多大,能力多强都不能原谅。

事实上,李严和诸葛亮并不是互相制衡的关系,相反,李严非常想成为诸葛亮,《诸葛亮集》中还收纳了李严劝进诸葛亮称王的记载,可想而知,已经无限于接近权力巅峰的李严,可能内心萌生过自己当曹操的想法。

李严的贪婪也反衬了诸葛丞相的大公无私,在整个蜀汉的运行过程中,丞相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缺乏称王的机会吗?诸葛亮自己就是益州牧,掌管成都兵马,李严劝进他进爵称王,李严自己镇永安,有兵权,想废刘禅那真是随时随地。回顾他的一生,或许北伐无功,但是丝毫掩盖不了这位千古一相的光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临了再让作者呐喊一句“丞相千古”。

篇幅有限,本书后文主人公为刘禅,相关诸葛丞相的内容会在后续中补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