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缓接近的蒙古人纷纷从背上取下弓箭,虚握着弓箭驱马前进,这样的距离不可能纵马疾驰,草原上就是这样,远远就能互相发现,但真正交锋则需要很长时间。
面对人数众多的华夏军,蒙古人也不得不迎战,因为他们的家人和财产就在身后。
当双方距离大约五百米时,华夏军下马,尽管装备齐全,但他们毕竟是步兵,还没有狂妄到与在马背上长大的蒙古人正面交锋。
看到华夏军下马布阵,对面的蒙古人阵势先是微微一滞,接着就有人开始怪叫。
接着就看到有人边叫边在马镫上站起,左手持弓并拉着缰绳,右手挥舞着箭矢,起初只有几个人这么做,但很快所有的蒙古人都开始怪叫挥舞起来,马匹也稍微加快了步伐。
大约两百五十米时,蒙古人开始催马小跑,而一营的三个连则排成了品字形阵型,三个连之间的距离拉开了四五十米,中间是被牵着的马匹。
蒙古人的战术华夏军早已研究过,他们实际上没有明确的战术,只有一招,即轻骑突击。
特别是对阵步兵时,他们先远远做出一副要破阵的姿态,如果步兵队形在八十米左右的距离依然严整,那他们会立即变阵,因为八十米就进入了强弓的射程。
他们变阵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大多是全体向左,或者分成两队,这么短的距离上,如果想要改变射击方向,没有骑蒙古马那样快。
当然,也只有蒙古人这样控马如同本能一样的民族才能做到随意变阵。
在接近步兵团约三四十米的距离时,骑兵首先发起了一轮箭雨。
若步兵团阵脚大乱,他们便直接冲击阵型;若阵型稳固,则再次发起箭雨。
缺乏强大的骑兵或其他有效手段保护侧翼,或者步兵团没有坚固的护甲抵御软弓的箭矢,那么即便步兵团再顽强,也难以抵御轻骑兵的这种战术。
草原地形平坦,既适合骑兵作战,也便于步兵团展开阵型。
双方接近到约一百五十米时,骑兵开始加速,而一营则停止了前进。
在正面战场,骑兵的数量超过了华夏军的一个连,且因排列成三排,正面宽度仅有四十多米,两侧留有巨大的空隙。
面对骑兵这样的阵型,箭士兵兴奋地怪叫起来,几声怪叫后便将刀刃咬在口中,将箭矢搭在弓弦上。
然而,箭士兵的兴奋很快就被打击。
在一百二十米的距离,他们进入了华夏的有效射程,每次发射三十六支箭矢,分为三轮,瞬间让骑兵陷入混乱。
箭士兵采用的是雁翅阵型冲锋,由于一个连的展开距离有限,两三百的箭士兵将队伍分成了前后两队,中间相隔四五十米。
箭士兵完全没料到在如此远的距离就会受到攻击,但他们的马术确实高超,无需指挥,前排未受攻击的箭士兵立刻分成左右两队,避开了中间受攻击的区域。
箭士兵的骑术非常出色,但他们低估了华夏的射程,这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因为即使他们试图斜向掠过一营的阵型,仍在箭士兵的射程之内。
接着,位于两翼的两个连的箭士兵也开始射击,由于轻骑兵的阵型较为稀疏,经过这样的打击后,第一队一百多人中约有三分之一被打马下。
箭士兵的后队见到骑兵使用的是长枪,速度稍缓后,立刻又怪叫起来,因为他们几乎都有与明军交战的经验,以为箭矢发射一次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再次射击。
但华夏不同,经过多年训练的火铳士兵能在九秒内完成装填,慢的也只需十二秒,等他们冲到可以射箭的距离时,第一轮完成射击的排正好可以发射第二轮。
距离太近,仅四五十米,第一轮发射后立即蹲下,第二排、第三排继续射击…
由于距离近,一排几乎将正面范围内的火铳一扫而空,等到第二、第三排射击时,已经需要进行斜向射击。
这样的打击本容易被顽强的敌军突破阵型,因为距离太近,但火铳显然未曾见过这种阵势,马匹也被近距离的巨响和火光吓到。
幸存的火铳第一反应不是冲击阵型,而是尽快调转马头离开这里,离开只能向左右分散,他们两侧未受攻击的骑士完全没想到如果继续冲击,就能冲击左右两边的连队。
面对明晃晃的进攻阵型,军官们选择了逃跑。
经过这次火铳的打击,预计消灭了超过一百骑兵,此时骑兵也不再担心火铳的冲击,按照军官的命令迅速骑上战马。
七天后,三支“打草谷”
的部队返回,收获颇丰。
共俘虏了一千余人,缴获了两万余头马牛羊,但阵亡了二十一人,重伤三十四人,其中至少十七人将注定残疾,还有十几人情况不明。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全火绳枪部队的劣势被彻底暴露,这主要是因为华夏军的士兵们在之前的连续胜利中变得过于自信。
在东路的二营,面对敌军的冲锋,他们采用了与南路相同的战术,但不幸的是,敌军抱着必死的决心,对华夏军的阵型发起了决死的冲击。
在这次战斗中,许多士兵因被马匹撞击或践踏而牺牲,还有一些士兵因此而残疾。
在敌军的冲锋中,有几人使用了铁骨朵这种武器,虽然它不能穿透盔甲,但重击也造成了一些士兵的伤亡。
尽管这是参谋们的集体决策,但吴金仍然感到自责,因为他是下达全火绳枪化命令的人,这场战斗也成为了华夏军成立以来自身伤亡比例最高的一次。
汕西一团从上至下都低估了骑兵分散冲击的速度和威力,由于没有火炮的阻碍,掷弹兵甚至来不及投掷炸弹就被骑兵冲入阵中。
幸运的是,对手是一群没有盔甲的骑兵,仅仅四十几名骑兵的冲击就造成了如此大的伤亡,一个连几乎被击溃。
悲伤只能深藏心底,一团的士兵们在深刻反思后,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实际上,一营和三营的士兵们在战斗中就已经意识到了危险,但在实战和联盟传来的战报中,华夏军还从未遇到过如此决死的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