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凤阅居>画家萧光 > 第4章(第1页)

第4章(第1页)

渡江战役打响之前,江浙沪一带的富商变卖产业,拖家带口到香江跑路,其中不乏萧光华在上海的挚友。

百万雄师跨越长江天堑,上海宣告解放,一路势如破竹向南挺进,越来越多的人涌至香江,以求避难之所。

来香江的人,贫富悬殊。

穷人抵达香江后,经济拮据,无力承担房租,在街头露宿,或蜗居在山边简陋木屋内。

僧多粥少,有幸觅得一份工作,薪酬也是微薄。

富人们初到香江,多暂居酒店。

时日渐长,决心定居香江,购置房产成为当务之急,更有不少人涉足地产投资,用作出租盈利。

一时间香江的房价与地价节节攀升。

原本,萧秉钧意图拿地皮作为抵押,向花旗银行申请贷款,筹集资金兴建楼房。

萧光华得知此事后,面露不悦,对萧秉钧提出了批评,告诫他经商不能冒进,需沉稳行事。

萧光华虽在言语上对萧秉钧有所责备,心底实则对儿子赞赏。

他慷慨解囊,拿出55万港元借给萧秉钧,并明确表示,即便父子至亲,账目分明,借款利息按照银行标准计算。

香江房地产买卖模式与后世大相径庭。

在五十年代之前,香江的楼宇交易是以整栋为单位进行。

资金实力囊中羞涩,根本无法染指。

即便有幸购得整栋楼宇,欲转手出售,那是难如登天。

九龙一带的物业备受青睐,买家多为从旧金山归乡的华侨,购置房产,目的旨在收取租金。

本地的大型地产商,无一例外是以兴建楼宇用于出租为主业,将房屋出租后,通常***后收回成本。

规模较小的地产商,小本经营,一般建造两层至四层的房屋出售。

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缓慢,无法缓解香江住房紧张的局面。

传统地产经营模式之所以长期盛行,根源在于楼房的产权与责任界定难题,长期悬而未决。

当时的香江政府仅认可土地所有者为单一业主,仅向其征收地价与地税,对于楼宇的分层建设与出售一概不予理会。

要将楼宇分层出售,在当时的法律框架下,很多问题难以妥善解决。

实则不止香江,世界各地的楼宇买卖遵循以整幢为单位的惯例。

陈旧的行规沿袭多年,老百姓习以为常,未察觉弊端。

香江人没房子,很大程度是被旧规矩束缚。

这种经营方式的局限,变革大势所趋。

萧秉钧采取的切蛋糕策略,分层的地契体现在土地契约上,四层楼的人占据四分之一的契约,五层楼的人则占据五分之一的契约。

当时,这种分契约的方法在香江未有过,萧秉钧需要法律人士解决。

找了几家律师行,问了不少大状,态度模棱两可,摇头质疑。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高露云律师行找到一位姓刘的大律师。

对方认为法无禁止即可为,与现行的法律不抵触,最好上报地政署,再经过手续即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分层销售的法律问题给解决了。

萧秉钧和高露云律师行分一杯羹,用公司项目试验,为君华提供法律保驾护航。

许诺事成之后,以后合作的机会更多。

刘律师是聪明人,自己在业界率先解决分层出售的法律难题后,对律师行的知名度有很大提高,财源广进。

君华置业委托建筑公司建的多是新楼,以唐楼骑楼特色。

一个工程到竣工之前,少说一年半载。

。。。

。。。

八月底,萧秉钧从港大毕业两个月了。

傍晚,萧秉钧带着几份售楼说明书进了家门。

进入客厅,瞧见父亲正坐在沙发上,萧秉钧挂着浅笑,道:“老爸,这是刚弄好的售楼说明书,您瞅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