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晤对古今情。”
诸葛亮一生值得歌颂的功绩很多,有的对联以全为胜,如: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本联却抓住了诸葛亮一生很关键的隆中对一事,写得很精彩。
五明还看了武侯祠内的“明云纹双云耳三足铁鼎”,此鼎口径77厘米、高125厘米、腹围86厘米。铁,模铸,方唇,直口,阶梯形直颈,丰肩,鼓腹,肩上两侧各附一祥云状竖耳,与器口有连接,并高于器口,下附三兽足。口沿饰杂宝法器,颈部分两层,第一层饰缠枝纹,第二层也饰花卉纹,但锈蚀严重,模糊不清。二层纹饰均有脱落现象。腹部满饰云纹。三蹄足较高,粗壮,上部均装饰一兽面,兽面头顶双角,怒眼圆睁,鼻孔大张,满脸横肉。三足有水泥修补痕迹,鼎内有三个圆状物,中有铁钉突起。
五明和毅毅还怀着崇敬的心情,乘公交车去杜甫草堂参观、学习了一下。
杜甫草堂坐落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大诗人、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o余。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毅毅说,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
公元76o年春,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杜甫还写了着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五明看见,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oo亩,完整保留着明朝弘治十三年(公元15oo年)和清朝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因杜甫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作杜工部。
毅毅说,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长江三峡流落湖北、湘南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杜甫草堂便倾毁不存。
唐朝大历年间(766年11月-779年12月),杜甫草堂的大部分被时任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妻(浣花夫人)任氏族人据为私宅。
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杜甫草堂遗址,重结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处”,使之得以保存。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此后杜甫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明朝弘治十三年(15oo年)和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明朝末年,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入川,连年的战争,杜甫草堂毁于战火。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朝均对成都杜甫草堂进行了重建和修缮。
中华民国后期,四川地方军阀互相混战,杜甫草堂成为军阀军队马厩和伤病者医疗的病院,这段时期对杜甫草堂的破坏很大,祠宇门窗、亭台水榭均被拆毁,所悬挂楹联匾额损失殆尽,多被官兵取下当柴禾烧了;工部祠内的杜甫塑像遭到风吹雨淋,不得已,草堂寺的僧人给杜甫雕像戴上斗笠。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
毅毅还给五明讲了一个故事,毅毅说,1958年3月,有位诗人利用在成都参加会议的闲暇时间,参观了杜甫草堂。这位诗人一行由原杜甫草堂寺山门进入草堂。他们事先未让人打招呼,进门后,便在庭院内信步游览。他先到“花径”旁的影壁前,面壁伫立良久,被壁上“草堂”两个醒目的大字所吸引。据说,清人周竺君在书写“草堂”二字时,不用笔,而是用手抓大米写成,字体敦厚而遒劲,加之后来用瓷器碎片镶嵌在上面,更显得别致而格外引人注目。这位诗人顺着“花径”迈着稳健的步伐,缓缓地走着,随意观望着四周的翠竹、苍松和高大挺拔的楠木树,神态愉快而安祥。他走过小桥,踏上“柴门”的台阶,浏览了柴门两侧壁嵌纪念杜甫的诗文石刻,然后走进“工部祠”,在这里迎候的草堂纪念馆的接待者,向诗人介绍了工部祠内陈列的碑刻和塑像,这位诗人对祠内左壁嵌着的后人凭吊草堂的诗句石刻看得很仔细,有时用右手轻托着下颚,有时又把微弯着的左臂背在身后,仿佛在低吟微咏。
接待者介绍到,“工部祠”内除有清朝人所塑杜甫像外,其两旁还配祀有宋代着名诗人黄庭坚和6游的塑像。据祠内碑刻记载:黄庭坚、6游配祀杜甫,是因与杜甫“心迹相同”,思想相通,在诗歌创作方面,黄庭坚、6游继承了杜甫诗歌的风格和传统。另外黄庭坚、6游与杜甫一样,均非蜀人而流寓或宦游蜀中。
听了接待者的介绍,这位诗人出了会心的微笑。对清朝人所作的如此安排显示出深刻的理解和赞许。
离开工部祠,这位诗人从后门步入“诗史堂”,看到两壁悬挂着各种杜甫石刻像拓片和画像,问道:这是什么地方?接待者告诉他:“这是诗史堂“,是后人为纪念杜甫修建的。”并向这位诗人一一介绍了每张像的来历。他一面吸着香烟,一面端详着杜甫塑像。在阳光的辉映下,今天“诗圣”也好像神采奕奕了。
离开“诗史堂”,在接待者的陪同下,这位诗人沿着古雅别致的回廊,走进杜诗版本陈列室。这里陈列着杜甫草堂纪念馆从国内各地搜集到的自南宋以来各个朝代的杜甫诗集的各种版本,以及朝鲜、俄罗斯、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1o多种语言的外文译本。诗人对宋、元刊本特别感兴趣,他指着一部用雪白宣纸影印的宋本《杜工部集》,问是什么时候印制的,接待者回答是上海最近行到成都来的。看来他是想寻根究底,接待者又补充道:“行到成都的有1o多部。他说:“太少了。”也许此刻,作为一个在深厚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人,出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偏爱,也为杜甫的诗未能在民众中普及出感慨和遗憾吧!
这位诗人在看完了明朝、清朝和近代刻印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杜诗后,望着陈列在橱内的诗集说道:“这是社会现实诗。”他以一个诗人的眼光来洞悉、理解杜诗而作出独到深刻的评价。
这位诗人来到“大廨”,在一排坐南向北的“飞来椅”上坐下稍事休息。过了一会儿,他的目光被“大廨”内悬挂的一幅清代学者顾复初所撰长联吸引住了,不禁起身端详并轻声念道:“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揣摩片刻,然后说道:“是集杜句”,又走到西头仔细看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他慈祥的脸上露出微笑,指着长联,用赞赏的口吻说道:“好!”
毅毅说,1959年,由李劼人主持过杜甫草堂的大规模修建,当时他是成都主管文化的副市长,为修建杜甫草堂组织了一个筹委会,成员多为文化名流,博学鸿儒;修缮主旨为“注重杜甫的人民性,不能将草堂修得富丽堂皇,雕梁画栋,要突出建筑的古朴和园林的幽静之美”。
毅毅说,杜甫草堂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正门匾额“草堂”二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允礼所题,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这两句诗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正是今日草堂所处的位置。
毅毅说,杜甫草堂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因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大雅堂记》而名。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着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着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展历史。
五明和毅毅还仔细阅读了杜甫草堂对联:
“草堂传后世,
诗圣着千秋。”
全联仅用十个字,就倾注了对大诗人杜甫的赞美之情,干脆利索,言浅意深。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
这是摘录杜甫《将赴成都草堂有作》五之四中的两句而成联的。并题跋说此杜诗佳句,最富现实意义,余以千古诗人,诗人千古赞之。这表现了对诗人杜甫个人的赞颂。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四》: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杜甫草堂的对联还有:
”杜陵落笔伤豺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