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抱着玉枕,就好像是当年在那双膝中酣睡的少年。
行经洛水,烟雨迷茫,远处淡墨的山水间,仿佛有婀娜女子,行踪缥缈,曼舞轻歌。
恍惚中的青衣,模糊着的面容,迷幻似的哀愁,都像极了初见时甄宓。
据说曹植似梦似醒,一气呵成《感甄赋》。
后因魏明帝曹睿感于其影射自己的母亲,而被改名为《洛神赋》。
《洛神赋》是曹植文学成就的最高点,也是最后的辉煌。
十一年后的一个冬天,又是洛水之畔,一个中年男子抱着发黄的旧玉枕,呆呆地望着微波荡漾的河面,他就是生命即将结束的曹植。
曹植死于四十一岁。
不知道是什么风,唐朝文人对曹植和甄宓的情事那么津津乐道。
《洛神赋》是不是以甄宓为原型,我们无从得知。
只是,我们在同情曹植的同时,让他有一个深爱的女人,这也算是对他的补偿。
最早传出甄宓与曹植情事的人是唐代的李善,他说曹植和甄宓两个人才是真爱,由于曹操将甄宓赐给了曹丕,曹植一直活在爱而不得的痛苦之中。
甄宓死后,曹植面见曹丕,席上曹丕拿出甄宓曾用过的金缕玉枕送给了曹植,曹植见物思人,悲痛万分。
曹植抱着玉枕在回自己的封地的途中,途经洛水时,梦见甄宓前来相会,醒后有感而发,提笔写下了经典名篇《洛神赋》。
这个故事描述得十分凄美,但是有些细节经不起推敲。
首先年龄差,甄宓嫁给曹丕时二十岁,这时的曹植才十三岁,此时的甄宓对曹植而言,顶多就是觉着甄宓挺漂亮,说他对甄宓心生爱情,可信度不高。
曹植在写《洛神赋》时,是在甄宓去世的第二年,此时曹丕的皇位已稳,曹植做为曹丕曾经的竞争对手,他的处境已岌岌可危,曹植在写《洛神赋》这篇赋时,表达一下对甄夫人的惋惜和同情是可能的,这符合曹植的性格,因为曹丕篡位,献帝下台的时候,曹植就曾经大哭一场,并穿上像要发丧的孝服。
另外曹丕本性多疑且刻薄,如果他知道曹植和甄宓有情,又怎么可能还会送他甄宓用
过的玉枕呢?
但是同时也有人在历史的碎片里找到一些证据说曹植与甄宓的爱情是真实存在的。
裴松之《三国志注》记载建安二十二年九月,曹操大军还回邺城,此时生病留守的甄妃光彩亮丽、面容丰盈,站在迎接曹操大军归来的队伍当中。
婆婆卞夫人很疑惑地问她:“你跟你儿女离别这么久,应该很挂念才对啊,怎么反而容光焕发更胜从前呢?”
甄妃回答说:“有婆婆您照顾他们,我还担忧什么呢?”
甄妃的理由看似无懈可击,但是总觉得哪里怪怪的!自己的一对儿女随着公公出征,即使有可靠的婆婆照顾,但是当母亲的说不担心总是不太合情。
史书上描述此时甄妃是“颜色更盛”。“更”这个字,说明甄妃的面容,比半年前离别时更加光彩亮丽。甄妃这半年来非但没有因为思念丈夫儿女而变得憔悴,反而更加美丽动人。这其中,甄妃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开心的事?
后来有人发现,这一段时间是曹植与甄宓共同留守邺城的时间。
与心爱的人在一起,岁月就拿人的容颜没有办法。
还有一件故事可以参考对照:曾经有一次,婆婆卞夫人也是随军出征生了个小病,甄妃听说后彻夜哭泣。做媳妇的为婆婆担心,流点眼泪自然也是孝心的表现。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甄妃哭得泪眼花花的时间点,是建安十六年曹操征关中,她与曹丕共同留守邺城的时候。
与曹丕留守,哭得泪眼哗啦;与曹植留手,笑得容光焕发。这一哭一笑,究竟想要透露什么讯息?
还有就是司马门事件。
曹操有一段这样的记录:
从子建私开司马门来,吾都不复信诸侯也,恐吾适出,便复私出,故摄将行,不可恒使吾以谁为心腹也。
大意是说:自从曹植私闯司马门后,我再也不相信手下诸侯了,我担心万一我一离开,就会有人再度私闯,所以我现在都要约束手下的行为,不可以再宠信谁作为我心腹了。
从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司马门事件对曹操的打击有多大。不过令我们疑惑的是,曹植是曹操宠爱的备位人选,只因一次的酒驾擅闯,竟然就会惹得曹操恐惧、担心、不信任手下,这样的情绪反应未免太大,不禁让人纳闷:“有这么严重吗?”
是不是曹操发现了曹植什么令人不齿的事?这是否与甄宓有关?
曹子建的才华不用说,而甄宓也是才女。
一个是多愁善感深情的八斗诗人,一位才华洋溢的闺怨少妇,这一对叔嫂共同留守邺城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如今这些都湮灭在历史的滚滚浓烟之中。
太和六年,甄妃死后十一年,曹植在愤懑中薨逝,至此曹魏储君争夺战的余波也告尾声。然而曹植与甄妃的爱情故事,像一颗种子被种在《洛神赋》里,几百年以后才被一些文人墨客挖出来并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