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赶紧起身,让出椅子,“周工,你坐这边看。”
朱佳佳则麻溜地去倒了杯水,双手递上,“周工,先喝点水。”
周司远接过,道谢,却没有坐下,而是站在宁安然和陆沉背后,居高临下地看着两人面前的笔记本电脑,轻点下巴:“你们继续。”
声音从头顶落下来,莫名带着点压迫感。
“小宁,你从头开始放吧。”
宁安然颔首,将进度条拉到了最前面。
音画流淌而出……
这次除了原始影像剪辑,还采用了大量是3d动画,具象化地将我国火箭从外观设计到动能原理的发展历程逐一做了展示,形象生动,层层递进,让人一目了然。
尽管看了好几遍,宁安然依旧看得全神贯注,看到一个困惑点时,不由偏头问陆沉:“你说三号丙的设计师们是怎么想到用横向捆绑的?”
“因为长度已经到极限。”
头顶突如其来的一记声音让宁安然吓了一跳。半晌,才后知后觉地想起周司远站在后面。
她回过头,对上他下垂的视线,听见他简单解释:“动能从下往上传导,箭体越长,传导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大。同时,还会引起偏移,给准确入轨带来风险。”
“周工说得对。”陆沉补充道,“从bz三号开始,长风就已经开始采用三级箭体设计,到三号乙时,无论动力还是箭体稳定性、安全性都到了一个极限。”
陆沉稍顿,抬眼看向周司远,眼神和语气饱含钦佩:“当年,最早提出捆绑式设计思路的就是老周工。”
宁安然一愣。
有关周霂成,大家提得最多是z3-j7,火箭二级发动机的同泵游机的设计研发。但作为发射系统的专家,袁老的得意门生,长风系列的研发和攻关必然离不开他。
“而且,也是他建议在三号丙的顶端安装逃逸塔。”陆沉对周司远淡淡一笑,由衷道,“老周工真的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航天设计师,他的许多设计研发思路至今我们还在延续使用。”
陆沉说得情真意切,宁安然却紧张地望着周司远。
耳边,恍若又响起了少年不屑的嘲讽:“一个连妻儿都照顾不好的男人,算哪门子伟大?”
时隔十年,桀骜少年长成了沉稳的航天总工程师。
他几不可见地挑了下唇,未回应陆沉的夸赞,把目光重新落回宁安然脸上,不疾不徐地开口:“有几个小意见,想听吗?”
宁安然愣了一秒,立刻道:“当然,你讲。”
从拍摄方案制定以来,她听见的几乎都是一水的称赞,迫切想听一些不同的意见。
“专业内容有陆工在,无可挑剔。我只提几点观众视角的意见。”
“好。”宁安然拿过手边的笔记本和笔,作洗耳恭听状。
瞧她仰着下巴,聚精会神听讲的模样,周司远勾了下唇,“倒也不用那么认真。”
宁安然窘,稍稍松了松身体。
周司远不再啰嗦,直接说:“2分27秒,在介绍长风1号的问世时,你先介绍了东方导弹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