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凤阅居>道恒无为 > 第二十七章 研究(第1页)

第二十七章 研究(第1页)

当真正地接触到那些书,才知道,它们的价值如何,才明白,什么是知识的海洋。

即使是从那魅惑中脱身,也生不起任何的怨气。

如果真真正正评价我当年的学识,不过是井底之蛙,根本就不可能吸引到她。

也许只是觉得我很好玩而已。

一个把从书里看到的观点,挂在嘴边的,甚至是常常拿它们举例,以与他人争辩的人,到底有什么知识呢?

学到的第一道理,是,认识世界首先要认识自己。

天下大势,从现在看过去,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从现在看未来呢?

要是想预知未来的走向,就必须要能够全面地审视,过去和现在,而一个个体,想要近于全知,便必须是要先知晓与自己相关的一切。

个体对世界的认识,开始于外来的概念、理论与自身的感受。当剥离了,外来的理解,自身的感受是必对的主观。而这种主观,是剥离外来理论的最大推手。

世界是个巨大的概念,它包括了一切,包含个体本身。个体的主观感受中,却向来是认识不到个体意志,对现实规律的屏蔽。

我对世界的认识,来自于我的父母、老师、朋友、同学和对手。

大家共同认可的共识,却又衍生些细微的差异,这些差异就是个体主观感受的首要体现。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细微的差异,才是引发和构成冲突的重要因素。但也在冲突中,不同的观点得以碰撞交流,帮助人们形成统一的认识,也更接近于真理。

而认识不到自己,又怎么能够客观、正确地认识、看待世界呢?

认识自己,便要对抗自己所具备的各种欲望,能够摆脱它们的影响,真正地自省,才是认识自己的开始。

想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却又需要尽量客观地看待别人的所做所为。因为自己的判断往往是片面的而又依赖主观感受的,要想知道所谓的标准,便要去观察其他人。

在观察与思考中,真正地认识到,是非曲直的界限,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及自己想法的源由。

任何已经产生的客观现实,都是果,由果溯因,才能够逐渐认识到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也能够发现,能够问询自己,与自己内心对话,得到一个“答案”。

认识自己最大的作用,是学会克制,克制那些不必要的冲动,进而克制欲望,掌控自己。

第二件重要的事,是生死的论断。

其实也常想过,不过,只觉得太过遥远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结论。

于是,便为一位智者所惊异。

他说,生死由四气影响,却证不得练气是一坦途,更于吾等求知无关。生死,是人的始末,而汽与冰不可语水。由生所开始的,是命。

若是定要纠缠死,那命便一文不值,可死并不是能纠缠的人,所以,命,无价之宝。

不带倾向地看待命,无名可夺之,但可惜,师出无名,也不是重要的事。

因这人命的贵贱,都权由别人来说,自是无法不在乎外来的声音。可要真求索些什么,便必须是个只问自己的坚定不移。

盖因众生大多都逃不出死的终局,明哲保身,向内求得安宁,便是上佳之选,不必用心于终会失去的外物。

生是宝贵的可能,可也不必将生放在命之上,死是无可避免的,但将对死的忧虑全放在心上也不是可取的。碌碌而无为,便已是普罗大众的常态,放轻松些,自是好的。

于是,我,便欣然从之。

然后,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一点东西。

一直享用先人的遗泽,不敢忤逆祖宗家法。受各位长辈的照顾、帮助,自当敬重长者。作为王族的附属,定要不负士节。

宗族、亲长、君主,于吾一生,不可负之、弃之。

知易行难,但为吾所欲也。

纵是游历四方,见万千景象,亦难改吾之心志。知丑见恶,仍守节行正,虽不足自傲,亦不过谦。

如此,万千相于前,也难阻我。

但这些空空的道理,亦非是我一朝一夕的领悟,可惜我的水平不足,以将所道之理,隐于三两事中。

回首往夕,懵懂少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再看今朝,似是再如过去一刻,志得意满,以为见得天空。

浮沉于世,几十年,何有所得?外物皆不可长久,心神亦不能永安,徘徊,彷徨,忧虑愁怅,既恐于今日之事仿佛镜花水月,又忧于明日之时似是再非时。

但即知自己生而为人,便须先尽心尽力,报宗族培育,亲长爱护,君主礼遇之恩,然后,方能惶恐不安,碌碌而无所作为。

吾从伴王子左右,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不敢有所隐瞒,更不敢有所纰漏,勤勤恳恳,疑无不答,知无不言,终有止矣。

于是,她又出现在我面前,此时,我的学识确实有点分量了,但我已无了那份憧憬。

也许,我会记得她很久,但再也不会有刚见到、刚相知时的冲动。因我之所求,终是一道尔,为吾悦以行,无忧无愧。

……

不要随意更改我的话,即使是它们不如你的意,是你要我留下点什么。

故事的结局。一位算是智者的年轻人,做了该做的事。

所谓的研究,不过是讲讲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事物?倒也不是。只是最简单的一个道理,相,也是所提及的一切,只要是在现世之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