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爷就在一旁,李大娘说着拐了拐他:“你说是吧,老头子,你还念叨着不认,自己说不收不收,不收你现在就不用吃了,饿不死你!”
众人听此,发出一阵哄笑声。
李大爷自知理亏,翻了个身,没说话。
“灾后重建你我他,家园靠大家,愿邻里间互帮互助,共同度过这次灾情。”
提到这事情是宋春花开的口,卢敏那是一脸自豪,家里姑娘不声不响挺多年了,总是得自己照看着,没想到父亲死了之后人清醒了不少,本来就花样年华水灵灵的姑娘,更是让人爱惜,卢敏都有些舍不得她嫁出去了。
同时,那个想法越发深刻,她想帮宋春花招个上门女婿。
男孩子穷点不要紧,只要踏实肯干,未来总能发家的,这话反过来说一个意思,女孩子穷点也没事,男生愿意跟着她吃苦努力,总有一天,也能有好日子呀。
看我们家春花,哪哪都好,怎么说家里有间老屋,有片地,咋还不能招个上门女婿,卢敏要求也不高,兄弟多的家庭挑出来个品格好的老二老三都成,好歹帮衬一下家里,不然宋春花真出嫁了,这家里未成年的孩子可不好照应。
当然,卢敏也是有自己的私心的,春花要真嫁出去,作为一家人,自家老公少不得要帮衬着几个弟弟,但如果能捞个上门女婿,那家里就多一个人出力干活儿呀,那多好。
不管咋想的,这个想法在卢敏心里成型了,看着自家的女儿,越看越满意,去谁家都是对方小子占了大便宜,可不能把便宜白送人。
“就说这个事儿,也不是没别人猜到要发大水,但敢把事情说出来,敢把事情告诉村长的,那可不就我们家春花一人,要我说,这姑娘不仅是观察仔细,更是有主意,多好的孩子呀。”卢敏赞不绝口道。
众人纷纷附和,确实是个不错的女孩。
“唉,要我说,他们家也是作孽,父亲死的早,家里没个成年男人,可不就得让个小姑娘当家嘛,”卢敏说着,眼睛转了转,“其实要我说,春花作为个能当家的闺女,没必要嫁到别人家,谁家有好孩子,给他们家入赘也不错。”
周围一片寂静,这个年代,当上门女婿是要给人戳着脊梁骨骂的,更何况宋春花家的条件真没到有啥家产继承的那一步。
卢敏觉得自己的主意是有道理的,村里老光棍好几个,现在的年轻人未来也有要当老光棍的,要招入赘还要挑人家条件确实不合适,但三条腿的男人满大街都是,挑个肯干的不是难事儿吧。
卢敏的要求很低了,男的,活的,手脚健全的,能干活的就行,她是真盘算着给春花找个对象。这男人要是本分,能干,不打老婆,年龄也不是太大,没有心理疾病之类的,都可以。
“哎,我前些日子,听老周那边还说道着春花了,老周侄子也是适婚年龄,老周想给这俩孩子牵线搭桥,帮着她收了地,结果春花不愿意。”开口的是刘姨。
“那能满意吗?”卢敏回忆起周贵山那侄儿,“那小伙子两百多斤,抓猪抓不到那么好养的,家里有点东西全喂进嘴里了,吃都给吃穷了,要我我也不能让春花点头。”
“不止是那娃的事儿,”刘姨摆手,“要是真是春花嫌弃人家侄子能吃,老周还不至于气成那样,问题是春花连人都没见着,直接说她要照顾弟弟和妈妈,还想找个男人照顾弟弟和妈妈,你说谁家的好姑娘不考虑丈夫,就考虑弟弟,太自私了吧。”
“这么总考虑她老娘和弟弟,男方负担太重了。一娶媳妇,娶回去一大家子。这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呀。”
(二)
卢敏听着,眼睛一亮,这是春花跟自己想到一块去了!
她立刻接话:“这有啥问题,人家孝顺啊,孝顺闺女多好,能撑起家能顶事儿,又有把子力气,这好姑娘嘞。”
“但谁愿意娶一个光顾着娘家的闺女?”
“所以我家春花也没求着老周家的侄儿娶呀,她说的也没错,家里现在离不了人,所以打算着找个入赘的,这孩子跟我想到一块去了,就这么办!”卢敏一锤定音。
刘姨没说,其实那时候周贵山抱怨宋春花的时候,他哥哥和侄儿都在,那周大哥家里七个儿子,个顶个的壮实,真是种出来的口粮都喂进儿子嘴里了,家里剩不下钱,家里最大的儿子已经二十八了,还没攒钱娶到媳妇。
已经有人提前开始嘲笑他们家要出一窝老光棍了。
周贵山被哥嫂催得紧,甭管啥办法,先想办法娶进来个媳妇啊,媳妇想嫁那个都行,好说不能让人笑话了去。
当老光棍和当上门女婿的丢脸程度相当,但后者怎么说是有媳妇的,那周大哥家儿子多,没准真愿意弄出个来当上门女婿。
人的想法变化很快,前一刻,刘姨还觉得卢敏的想法有些惊世骇俗,转个弯来了,又觉得没毛病,村里娶不起媳妇的小伙儿好几个,从来是男多女少,这闺女自己有主意,长得还标致,家里又离不了人,咋就不能挑个上门?
也就刘姨就一个儿子,不能上门,这要真家里七个娶不起媳妇的小伙儿,她还真巴不得能送上门个。
上门女婿要挑个陈墨白那样有文化的不容易,挑个手脚健全的男人还不容易,春花不要彩礼不要人家的地,总有真娶不起的人愿意拉下脸来背负点争议,有个媳妇。
刘姨这样想,也就这样说出口了,说周大哥家的儿子多,怎么说也手脚健全,不如去周家挑个上门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