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位,好消息啊!”李善长举着军报跑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徐达将军和常遇春将军连克淮安寿光等地,据他们所说,当地汉人百姓非常支持,甚至还有现场从军的,预计今年年底便能拿下山东全境!”
朱元璋微笑着点了点头,“这俩人打仗的水平,咱是不怀疑的,要不然也不能派他俩去。他们那边如火如荼,咱们这边也不能落后太多。咱就先从这国号开始吧!诸位,有什么想法都可以畅所欲言!善长你先说吧!”
朱元璋先点的李善长当然更多的是对他的一种肯定。李善长颇为得意。
“上位为吴王,那必然顺承其号,国号应为吴,或者延续为宋。”
在座众人点了点头,李善长的说法自然靠谱,朱元璋出身红巾军,乃是龙凤政权,后来又封为吴王,所以国号无论是吴还是宋都说得过去。但是听了李善长的说法,朱元璋此时却有点不太满意,紧紧皱着眉头。
“上位,您是不是有其他想法?”李善长身为文官之首,察言观色自然是一绝。
朱元璋显得颇为犹豫,看了看周围的人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开口。
“既然在座的都是咱自己人,咱也就直说了吧!咱……不太想继承龙凤的封号,毕竟龙凤政权只是一个地方政权,不是真正大一统的国家,咱是希望继承大元朝的基业,而且咱这些年的一切,都是咱自己打下来的,可没借着龙凤什么光啊!”
朱元璋话一说完,众人便陷入了沉思,朱元璋说的确实有几分道理,他们一直不过是借着红巾军的名,但是确实都是自己拼出来的江山。虽说小明王已死,但是无论用吴还是宋,都是变相承认龙凤政权的合法性,既然都是要继承,那干嘛不继承大元朝的基业,反而继承一个龙凤政权呢?
这时,一直沉默的刘伯温缓缓开口。
“那为何不换个思路,大元朝的由来是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下一句便是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以此来看,若是承接大元,那用大明为国号如何?”
刘伯温此话一出,所有人都陷入了思索,这时候一个小人倒是凑热闹走了进来。
“研究什么呢?这么安静。”
李善长看了看朱标,随即开口。
“我们在商量国号,不知道世子对国号有何设想?”
“大明啊!”朱标轻描淡写地回道。
“莫非公子也懂易经?”
“我可能不懂易经,但是我懂我爹,对吧,爹。”朱标看向朱元璋。
“这大明确实起到咱心坎里了,既承接了大元朝廷,寓意又好,日月为明,也就是日月所照之处,皆为国土,好,国号就定为大明了!”朱元璋拍案而定。
“那接下来就是国都了,咱大家伙有什么想法?”
“应天啊!”
“国都肯定是应天!”
“除了应天哪里还能当得了国都?”
刘伯温看向朱元璋,“目前我们还没有消灭大元,论战略位置来说,还是应天最合适,他日消灭大元,可以再择良城进行迁都。”
朱标对此倒是深表赞成,南京这地方,出了名的易攻难守,除了朱元璋气运加身,其他人还真就守不住,而且地理位置偏南,战略纵深远远不及其他古都。
“咱说,要不定都凤阳咋样?”朱元璋摸了摸下巴,提出了一个震惊四座的主意。
“万万不行啊,凤阳四周没有屏障,城市小而没有坚固的城墙,如若发生战争,怕是首当其冲。”李善长道。
“爹,你是打算人家上午打到城门口,下午就改朝换代么……”朱标无奈吐槽。
“嘿嘿,咱不是寻思咱祖祖辈辈都在凤阳,也算有一丝龙气嘛,再说了,谁发迹了不想回家。”
朱元璋不好意思地笑笑,其实他骨子里还是典型的小农思想,想要的可能就是一间房一头牛二亩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哪怕他成为了皇帝,也不过是牛大点,地广点,老婆孩子多一点。在他看来,发迹了当然要大张旗鼓回老家。
“凤阳您就别想了,那地方不成,没人赞成在那建都。”朱标带着些不容置疑的语气,身后的众人也都点了点头,不管怎么说,凤阳确实不能成为国都。
“咱知道了知道了,那就应天得了。”朱元璋虽然满口答应,但是定都凤阳这件事却好像一颗种子埋进了他的心里,总有一天会再次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