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讲述的故事应该也属于此类,就是编排得更有逻辑,不过依旧有个致命缺陷,人证。
冈萨雷斯都督和参与审问的副官都返回本土了,供述者又死于监狱,故事中仅有的三个人证全都找不到了,很典型也很有效的造谣手段,听众基本无法去证实真伪。
至于说大明海军的真正实力有多强,不用听故事,当年马尼拉城陷落,驻军并没有被赶尽杀绝,有一部分返回了本土,辗转多年后有些人则来到了新大陆生活。
在他们的描述中,大明帝国陆军的战斗力确实很强悍,而且在使用火枪和火炮的规模和技术上应该要过欧洲各国军队。
海军则要逊色的多,主要体现在船只建造技术方面。大明海军的战舰普遍小巧,装备的火炮数量受限,喜欢采用游走战术伺机破坏敌舰船身。
这种利用中小型炮舰度优势近距离缠斗的方式,有点像前些年的英格兰人,确实有效果,但并不致命。
实际上英格兰人也在逐步增大战舰的个头和火炮甲板规模,因为只有足够多的火炮和士兵,才能彻底击败西班牙大帆船。
四天后的上午,瞭望手终于在望远镜里看到了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影子,舰队随即分成了三支。
一支由秘鲁总督号的运行船长率领,由群岛南侧绕行;一支由门多萨上校亲率,绕向群岛的北侧。同时还有四艘双桅战舰先在原地等候,四个小时之后再由东侧水道进入群岛内部。
它们的任务是让海盗现并引起恐慌,用中国成语讲就是打草惊蛇。突然现了西班牙海军船只深入群岛,海盗们肯定不敢正面对抗,只能选择躲避,路径有两条,绕过主岛向北或者向南。
但不管走哪条都会迎面撞上西班牙海军的主力,由于数量对比和群岛阻隔,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掉,除了束手就擒之外只剩下负隅顽抗,最终还是难逃厄运。
剿灭海盗要是这么容易,为何在世界各地的海域中都有海盗存在,上千年来从没真正消失过呢?
先这个问题就有问题,剿灭海盗的难点不在作战,而在逼着海盗不得不正面作战。
只要进入这个环节,世界上任何一支海盗舰队都将是灭亡的结果。与正规军相比,海盗在各方面都处于被碾压的状态,没有例外。
海盗始终无法剿灭干净的原因并不是战斗力,而是成本。抽调几十艘战舰、云集近万兵力、准备好几个月,就为了围剿两三艘海盗船,投入和产出比太低了。
搞一次这样的围剿行动,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够海盗们抢好几年的。但凡有点正常思维的人都不会去做,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对有价值的港口、船队严防死守,其余的交给老天爷,爱咋滴咋滴。
但有时候为了某种需求,比如政绩啥的,明知道浪费也要去做。这伙海盗就是命不好,已经把远离大陆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当成落脚点,却依旧没有躲开厄运,正赶上两大总督区厉兵秣马准备去远征,结果被拿来当了练兵的对象。
围剿计划并不复杂,进行的也很顺利。四个小时之后,门多萨上校接到了瞭望手的通报,在舰队正南方现了三艘海盗船。
很显然海盗们受到惊吓逃出了老窝,正打算顺着群岛北侧的水道溜走。可惜不管他们有多熟悉这里的航线都来不及了,正好一头撞进了由2o多艘战舰和私掠船组成的天罗地网之中。
“左舵,让第一分队靠近海盗船,第二分队和旗舰分队封锁航线!”
眼见海盗的规模确实不大,门多萨上校根本提不起亲自上阵的兴趣,把这份功劳让给了新西班牙驻守舰队的同僚,算是对德阿尔曼萨总督的回报。
“上校,海盗掉头了!”但没多久瞭望手又传来了最新变化。
“跟上,保持在视线之内!”
至此为止,门多萨上校想的还是该把功劳给谁,如果海盗真要往南逃窜,正好撞进秘鲁驻守舰队怀里。这个结果也可以接受,毕竟是上帝的旨意。
“尼古拉斯,你听到了吗?”可是刚下完命令,门多萨上校突然神色紧张了起来,不停左右巡视,还把运行船长叫来询问。
“有点像炮声,但听不太清,也没准是岛上在下雷暴雨。”尼古拉斯仔细侧耳倾听了一番,确实有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响动。可声音太弱了,根本无法辨识,连方向也体会不出来。
“岛上……”看着主岛方向的天空,门多萨上校欲言又止。西边是一片晴空,连半片云彩都没有。可海岛上的气候是瞬息万变的,也不能说看着没云彩就确定岛上没下雨。
“咣咣咣……咣咣咣……”追着海盗船又行驶了一个多小时,眼看就要钻进群岛内部了,舰队后面突然传来了急促的钟声,越来越近。
“尼古拉斯,你的舰长们在做什么?”突如其来的警钟让门多萨上校有点烦躁,可是为什么敲钟他并不清楚,只能让运行船长去问瞭望手。
而旗舰瞭望手的望远镜也有距离限制,对出观测范围的情况也无能为力,只能等待舰队最后一艘船悬挂彩旗通报,然后一艘船一艘船的接力。
难道西班牙海军舰队里没有旗语吗?有,但仅限于用一串彩旗表达简单的含义,比如进攻、撤退什么的,对比较复杂的信息无能为力。
也不是西班牙海军固执守旧,不接受新鲜事物,此时世界各地的船只都没有使用成体系的旗语呢。唯有大明帝国海军把旗语挥到了极致,内容越来越复杂,如果不怕挨罚,两名瞭望手可以借助望远镜相隔好几公里聊家常玩。
除了海军,总参谋部还把这套旗语稍加修改之后整体挪用到了陆军指挥体系里,由于地面不如海面平坦辽阔,效果有些打折,但在通讯方面依旧是不可替代的主要手段之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