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这么多事当然不是用来烧制陶罐的,而是用来烧制陶缸。
罗云捏陶罐熟练度和专业程度差不多够了,陶缸一次没捏过,信心不足。
只能再次把粘土原材料提纯一下,增加几分成功率。
石灰泥和好,红砖浇透,开始砌窑。
罗云亲自动手砌,短刀当泥刀,细兽皮绳当水平线和垂直线,一块砖接一块砖地砌。
底层铺一层拼凑起来的大石板,当地基。
整体长两米五,窑室宽长两米一,炉膛宽一米,长九十厘米。
一个平方米的炉膛部分,只需要砌三层砖当底。
以石板为顶的支撑,砌出一米高的灰漏口兼进风口,以及烧柴的炉膛。
半个多平方米的斜坡火道,砌三层至十二层砖。
后方四个半平方米的窑室底部,同样砌到十二层砖。
上面砌圆形窑室,内径一米六,窑室高度一米七。
窑室里用棍子和木板临时顶住,顶盖砖与砖、石灰泥嵌合,砌成拱形顶盖,窑室外形高度两米七。
后面砌烟筒,烟筒高五米,比棚子高一些。
这回不用从顶盖设计装窑口了,顶盖装陶胚太费事。
砖砌的窑结实,直接从窑室南面留一个大口子当陶胚装窑口,大口子上方用长石板为支撑。
装窑口宽一米,高一米三,大陶缸胚可以轻松进出。
陶胚装进去后砌砖,把装窑口堵起来,抹上泥密封,开窑烧制。
烧制完成后,把装窑口的泥拆下来,砖拆下来,取出陶器。
砌好后抹泥,火塘、斜坡火道、窑室的内外全都抹,内层抹厚点,外层抹薄点。
砌到最后尴尬了,没有红砖了!
还差两百多块!
这特喵就尴尬了!
两次烧砖,烧出来一千五百六十块,还差两百多块。
计算失误,以前是根据泥窑的大小计算的,现在红砖砌的窑加大了,所以砖不够了。
泥窑已经拆了,红砖砌的窑已经砌好一大半了,上不上下不下的,难受!
干脆把火塘那边的红砖拆一部分,先把窑室砌起来,火塘那边暂时用阴干的砖胚顶着。
完蛋玩意!
有人和泥,有人送泥,有人递砖,砌起来还是挺快的,一个白天轻松砌好,抹好泥。
次日领带队继续出去,去部落领地最北边,平原中间的板栗园,修剪板栗,整理板栗园。
十五公里左右远呢,来回路上得用掉八个小时。
干不了两小时活就得回来。
所以领他们带上牛肉干和补给,晚上冒险在野外过夜,不来回跑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