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凤阅居>穿越宋朝苏轼 > 第88頁(第1页)

第88頁(第1页)

話說回來,楊月娘對王家的事這麼清楚,想必楊華早就在觀察他們家的一舉一動了。楊華此人,實在是天生的商人,有如此敏銳的嗅覺,何愁不能得利?

楊月娘又蹙眉說道「爹爹說,和樂樓每月也要進不少的山貨和海貨,若你們願意同楊家合作,他可以給你們更好更快的進貨渠道。」

外頭的事二娘三娘都不懂,只能看著王浮,讓她回話,王浮斟酌一番,答道「既有所許,必有所求,你還沒說到底幫你們什麼忙?如何合作?合作了又怎麼分成?合作後如果經營管理?還有許多問題,不是單單一句『合作』就能概括得了的。」

「十娘可知,像那些來往南北的行腳貨商,最怕的是什麼?」

「山匪?強盜?」

「不,他們最怕官府。十者稅七,我們商人能拿到手的還不到一分利,都是刀山火海里趟過來的,我們楊家最長的一條貨路,走一遍要三年之久,一直到大秦和波斯,把絲綢、瓷器、茶葉等嬌貴得不能再嬌貴的東西運過去,再把珍珠、瑪瑙、象牙和香料等貨品運回來,途中損耗極大,又因為西夏阻礙,往西走的路十分艱辛,帶去的人也很少能全部活著回來,」說到這裡,楊月娘眸中含著的淚花終於掉了下來,「這條路太難了,我見過爹爹的許多手下因此喪命,於是家中缺少了頂樑柱,全家饑寒交迫,賣身為奴

。就這樣,官府還要把他們的血汗錢盤剝走!雖然俗話說『民不與官斗』,但我也想知道,到底是為何如此針對商人,連條活路都不肯給我們?!」

王浮沉默了,楊氏家族雖然趨利,但這股不服輸的覺醒精神還是很值得肯定的。

為何從古至今,官府一直在「重農抑商」、「以農為本」呢?究其原因,還是生產力發展的限制。在生產力低下的農業社會,人口不斷增長,耕地總體不變,甚至還在向上層社會集中,很多普通老百姓身無長物,無立錐之地,無片瓦遮身,甚至吃不飽穿不暖,因此造成反叛和王朝動盪。於是統治者認為,農業是國家的根本,而那些從來不參加農事,來往各地,把東城的低價商品高價賣到短缺此物的西城,平白獲得了其中的差價而過上了好日子的商人是致使國家不穩定的罪魁禍。清高自傲的士人們則認為,商人奢侈富貴、好逸惡勞的品性會影響更多人,使得他們無心農事,一心投機,導致土地無人耕種,國家陷入糧食危機,最終國破人亡。

這種邏輯看起來十分自洽,於是千百年來的人們深信不疑,熱衷於打壓商業的發展,官府收不上平民的稅錢?沒關係,在商人那裡再搜刮一把,反正他都賺那麼多了,我拿一點是為國家好!各級官府都這麼想,就連山匪強盜也是這麼想的。

但她不能如此解釋給楊月娘聽。

於是她說「商人其實對國家的富強和穩定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百姓們之所以能夠安居樂業,不僅僅依靠農業,你可知,大宋一年的商稅是多少?而這些商稅,又用來修了多少道路、溝渠、水利工程?不說國內,僅僅是市舶司對海上船舶收取的稅款,一年就可以達到五十萬貫左右。我們能夠佩戴瑪瑙、水精、象牙的飾品,能夠得到海外的優質香料,甚至,占城稻引入長江和兩淮地區就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這種優質稻種早在唐末五代就在福建路被廣泛引種,它耐旱耐澇,生長期短,可以提高糧食產量,最早是由往返占城、安南的閩商帶回來的。如此利國利民之大功德,難道不是我們商人的功勞?」

眾人都被她的話震住,低頭沉思,除了二娘,她們都在劉夫子處學習,劉夫子常讓她們看《食貨志》之類的史書,在王浮說出剛才那句話之前,大家都不能理解夫子為何這樣做,以為他是想讓學生們懂得茶米油鹽的價格變化,從中悟出持家之道,如今王浮這麼一說,她們似乎想起來《食貨志》中的各類記載,農業固然是國家的根基,但一個國家的繁榮富強還是從商業上體現的。唐代萬國來朝,長安住滿了來自各個國家的商人,他們將其他國家的東西帶到了大唐,極大地豐富了今人的生活,這也是商業的作用。

王浮又說「儘管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卻沒有多少人懂得,或者說,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佯裝不懂。月娘姐姐,抱怨商人地位低下是沒有用的,在很長的時間內,這種歧視商人的情況不會有任何改變。」

楊月娘愴然「那我們就沒有活路了嗎?」

王浮沉默了一會兒,這個問題她沒有答案,至少現在沒有,不過她可以略微指導一下楊華。

「月娘,你家的事情我幫不了忙,像時下許多大商人一樣,在朝堂上有靠山或許能穩當些。我有一個辦法,如果你爹爹願意冒險,可以由你們楊家牽頭,在川地甚至整個大宋建立起行會,三百六十行,我們商人可以成立商行,把商人們團結起來,制定我們各自的行業標準,同時保護我們名下的商人權益,必要時,可以派人同官府談判,請求略微降低商稅,或者改進收稅的方法,讓我們的錢不被官府層層盤剝走,而是能進入國庫,這樣官家得到了好處,看到了商業的潛力,或許能答應我們降低商稅的請求。另外,對你提出的各地收取的過關稅,我覺得可以由商會和官府通力

合作,直接對貨物數量、質量等劃分等級,什麼品級的貨物收多少稅都上報官家,在我們售賣出商品之後,由戶部查驗帳本,逐一收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