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凤阅居>巫夷人家by九溪 > 第74章(第3页)

第74章(第3页)

于是,住客滔滔不绝说起故事,估计这人开头问那话,就是为了给自己争取一个显摆的机会。

这年月消息闭塞,在新安坝子上响当当的“阿南雪山阿南河”,一过朗阿寨就没几人知道了,不过有银钱住单间的客人大都走南闹北,消息比旁人要灵通一些,听听这位消息灵通人士讲的故事:

“……新安坝子上的妖物厉害着呢,尤其是到了夏天,河妖就要出来做怪,搞到整个坝子都成了汪洋大海。以前也有大巫士过去整治它们,但新安坝子那就是个蛮荒之地,大巫士也不乐意天天都呆那儿啊,一个没看住,妖物就要作妖。幸亏出了个阿南大人,那可是神明派下来的使者,小小年纪就缚住了河里的妖物,把它们通通镇到地底再也做不了怪,不然哪里会有现在的新街。”

阿苏南听的心里吐血,面上却要尽量做出若无其事的平静模样,道:“河里哪来妖物,就是那边雨水多,河里的水跑不及就要漫出堤……”

话没讲完,一位学员食客也出声附和:“对,他就是想了个法子不让河水泛滥而已,做啥就被你们传的神乎其神,连河妖都出来了。”

住客却是不服气:“你住在乌衣哪里知晓新安的事情,那边可是蛮荒,啥样的怪事都有。“

学员针锋相对:“我们学馆里面有讲,先生还专门演示了阿南用的法子,不过就是水往低处走而已,有甚了不起的。”

“有甚了不起?把个蛮荒之地变成良田千里,你说有甚了不起……”

眼见这二人要吵起来,阿苏南开始流汗,连忙打圆场:“两位,两位,我从新安来,我知新安事,都听我说一句好不好?”

看众人都转向自己,阿苏南这才缓缓道来:“新安坝子沃野千里,之所以以前一直都没人居住,是因为我们巫夷的人少,没有人过去。现在巫夷的人口多了,前巫夷的两个坝子养不活弄个多人,很多人家缺衣少食,他们的日子比我们后巫夷小寨子的好些人家都有不如,更有很多人没了田地没了住处,只好流落在外食不裹腹,所以,我们现在才会想到新安,要知那可是一处宝地,一旦整治好了,比月西坝子比垅关坝子都要好……”

“吹牛!”马上有人反驳。

在座这些人大都自许见多识广,就算没有去过,至少也是听说过月西坝子,听说过垅关坝子,全都满脸不相信地看着阿苏南。

阿苏南笑笑,决意不放过引导舆论的大好机会:“你们耐心听我讲完,然后就知我是不是在吹牛了。就说庄稼吧,你们知不知垅关坝子每亩的出产是多少?”

没人作声。

“那乌衣这边呢?”

这个很多人都知道,立即有人讲:“细粮二百八,粗粮四百。”

有人知道的更加详尽,比如阿苏家的帮工:“一等田细粮二百七八到三百,没有过三百的;二等田细粮二百到二百二,粗粮三百五到四百。”

阿苏南点头:“垅关坝子并不比乌衣强多少,一等田每亩的产出是三百到三百五,这个是麦子的产量,稻米还要低一点,最好的良田也很难收到三百三,大多在二百七八到三百三之间,这还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他看看几位学员:“这些资料你们学馆里都有,可以回去查证。”

然后转向其他人:“那你们知晓新街的田地,一季可以产出多少吗?”

顿了顿,这才讲出答案:“一等田,稻米三百斤到三百五六,目前那边只种稻米,我也只有稻米的产出。所以新安的一等田,最少都有三百,就连二等田,一季都可以收到二百七八,而且那边七成以上都是一等田,剩下的全都是二等田,没有三等田。”

众人听他讲完,有人不信,有人疑惑,有人却觉着不过如此。

但是紧接着,阿苏南又抛出了一个更加惊人的消息:“这些都算不得的大事,但是除此之外,新安坝子上一年可以收割两茬,而且它还不像乌衣这边,不是一茬稻米一茬豆子,新安那边收两茬,两茬收的都是稻米!”

听众一时无声,显然都被惊到了,不过随之而来的就是满满的怀疑情绪,毕竟一年收两茬稻米,这种好事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这次最先开口的是阿苏家的帮工,阿苏家目前有九亩田地,阿爸阿妈这两年也不下田了,于是从朗阿寨雇了三个年轻阿哥,农忙的时候种田,农闲的时候就帮着打理客栈。

开口的是最年长(其实也就十九岁)的那个帮工:“阿南,真的是稻米?两茬稻米?”

阿苏南严肃点头:“千真万确,我于神前起誓!”

这人连忙道:“阿南我不是在怀疑你,我就是……就是……觉着这事儿太好,都不敢相信了。”

阿苏南点头表示理解。

然后这人又问:“过新安去的人都可以分到田地吗?”

“对,十五岁以上的男丁每人五亩,女丁每人三亩,十一岁到十五岁,无论男女都是每人两亩,十一岁以下每人一亩。以你家为例,若只是你们夫妻两个人,可以分到八亩地,若是再加你阿爸阿妈还有你阿弟,你弟满十二了吧?你们一家总共就可以分到十八亩地,这些田地十年以内都不用交税。除此之外,十六岁以上的男丁还可以开荒,每人最多开五亩,这个就是五年以内不交税,不过开出来的荒地每年至少要种上一季庄稼,否则就要给收回去。”

“还要交税吗?”帮工有些失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