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见一个面相正直的男子站在面前,冷笑着。
“你就是茹瑺口中的大才?”
窦澈挑眉,拱手道:
“茹兄过奖了,敢问阁下是?”
男子没回答,而是拿起窦澈刚才翻阅的《论语》,假装认真翻了几页,忽然嗤笑一声。
在众人的注视下,他将书递给窦澈,故作不经意地说:
“这本书也是从书库借的,既然大才能随意进出书库,就麻烦你代为归还了。”
窦澈一愣,感受到了男子的恶意。
他本就不愿与这些人牵扯。
眼前这些人看似高高在上,但在未来的四大案中,能存活的寥寥无几。
与其与他们较量,不如思考如何逃离皇宫更为实际。
于是,窦澈接过递来的《论语》,准备立刻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然而他一拉,对方并未放手。
窦澈惊讶地抬头,迎上了男子轻蔑的目光。
男子微笑着,阴阳怪气地说:“大才者,可出陕而读霍光乎?”
此话一出,众人神色各异,甚至有人出嘲笑声。
这句话没有文化底蕴的人听不懂。
出自宋代张咏对寇准的评价。
寇准出任陕相时,张咏送行,让他多读霍光传。
寇准不解其意,后来读书才明白,这是张咏在批评他不学无术。
如今,男子以此嘲讽窦澈,窦澈虽不识字,却能与他们这些读书人并肩于翰林院。
男子用这种方式嘲讽窦澈,无非是要彰显他们读书人的优越感。
此时,周围的庶吉士都用恶意的目光盯着窦澈,仿佛已预见他因听不懂嘲讽而面红耳赤的模样。
窦澈左手握着《论语》一角,抬头直视男子,时间仿佛静止。
眼看男子为难窦澈,一旁的茹瑺再也无法忍耐,上前一步,低声道:
“倚老卖老,方孝儒,这就是你的家教?”
方孝儒!
原来是他!
窦澈猛然抬头,仔细打量着眼前的男子。
在大明历史上,方孝儒的名字是一座无法绕过的高峰。
自古以来,灭门者众多,但波及学生的是方孝儒千年来的例。
显然,此时的方孝儒离他那场震撼古今的大难还有二十年。
他高昂着下巴,挑衅地看着窦澈,周围人的窃窃私语似乎将他捧得高高在上。
方孝孺觉得自己成了翰林院的代表,现在的所作所为是为了纠正翰林院的不良风气!
一个未经科举的人,怎敢堂而皇之地成为翰林院的编撰?
要知道……
他自己方孝儒,现在也不过是个正八品的五经博士。
连方孝儒自己都没意识到,他看似正直为民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恐惧。
因为窦澈与他太过相似。
一朝被天子召见,亲赐翰林院职务。
这样的荣耀,应该是他方孝儒独享的!
如今,竟多了一个江湖郎中,经历与他如出一辙!
更关键的是,眼前的年轻人至少比他年轻十岁。
这让方孝儒心中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而这份恐惧并未逃过窦澈的眼睛。
尽管他对《论语》只是匆匆一瞥,但仍悟到了一些为官之道。
为官之道,眼光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