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瀾後來上網查過資料,這蔣侍郎豆腐正是清朝袁枚所著的《隨園食單》中雜素菜單頭一道菜:
將豆腐兩面去皮,每塊切成十六片,晾乾,用豬油熬,清煙起了才下豆腐,略灑鹽花一撮,翻身後,用好甜酒一茶杯,大蝦米一百二十個;如無大蝦米,用小蝦米三百個;先將蝦米滾泡一個時辰,秋油一小杯,再滾一回,用細蔥半寸許長,一百二十段,緩緩起鍋。
只是噶禮說的和書中略有出入,他是把豆腐切八塊,用藥酒,大蝦米一十八個。酒上倒好說,《隨園食單》須知單中寫過:凡一物烹成,必需輔佐。要使清者配清,濃者配濃,柔者配柔,剛者配剛,方有和合之妙。寧瀾私以為甜酒的清甜和豆腐更相配。
再就是蝦米的數量,許是噶禮用的蝦米大而肥,寧瀾家裡最大的干蝦米不過小指蓋這麼長,用一百二十個配一塊豆腐倒不違和,於是準備好佐料起鍋燒菜:
鍋燒的熱熱的,雪白的豬油剛進鍋就「滋滋」化開了,放豆腐兩面煎黃,加入米酒,已是香氣四溢。待泡好的干蝦米加進去,秋油加進去,幾種味道融合在一起,引的人食指大動。
做好的豆腐又鮮又甜,沒有一絲豆腥氣,小蝦米干香乾香的,幸好是蒸了一碗米飯,吃到最後寧瀾把飯扣進菜盤裡連小蔥斷都扒拉了個精光。次日中午他就去寧致文面前炫耀了,順帶給煮了奶糕和肉個三元帶過去。
文伯更講究,連豆腐都要吃現磨的,這一道菜就得第二天才能吃到了。寧瀾乾脆又往後推了兩天,桌上光一道豆腐單薄,不如再想幾道菜配上好好吃一頓,左右有時間。怪不得袁枚說:凡人請客,相約於三日之前,自有功夫平章百味。
既然已經和《隨園食單》槓上了,另外幾道菜也都選了這本書中的。
一道豬頭肉:五斤豬頭加三斤甜酒下鍋同煮,下蔥十三根,八角三錢,煮二百餘滾,下秋油一大杯,糖一兩。然後添開水沒過豬頭一寸,上壓重物,大火燒三十分鐘後,以文火細煨,收汁以保持豬肉的滑膩度為準,肉熟爛後要馬上打開鍋蓋,慢了油水就會流失。
一道醬炒三果,核桃、杏仁去皮,榛子不用去皮,先用油爆炒變脆,再下醬,不能炒的太焦。
一道蘿蔔湯圓,蘿蔔刨絲開水中滾熟,焯掉腥氣,稍微晾乾,加蔥和醬拌勻,放糯米粉團中做餡,用麻油煎熟。
一道羊肚羹,羊肚洗淨,煮爛切絲,用煮羊肚的湯煨煮,加醋調味即可。另外打孔核桃可去掉羊膻味。
最後一道點心是運司糕,粳米粉加白糖水揉成麵團,醒約二十分鐘。豆沙餡中拌入碎瓜子仁,包入等大的面劑子中,拿好看的模具壓出花樣,上過蒸製半小時。
「文伯,快嘗嘗看味道如何?」這一通忙活,大冷天的寧瀾硬是出了一層汗。
寧致文聞著香味就等菜上桌了,先嘗了豆腐,滿意點頭,又夾了一塊兒豬頭肉,入口即化不油膩,不禁連夾了幾筷子。
廚房呆久了沒胃口,寧瀾夾了一塊兒蘿蔔湯圓慢慢吃,想起遠在州城的九哥,嘆道,「費了我好多功夫,可惜九哥吃不到!」
「去州城半年還沒給他做夠?」寧致文恨鐵不成鋼,「你也叫他給你做幾道菜吃!」
寧瀾替張九如冤枉,他在州城半年忙的腳不沾地,可不就是張九如經常給他送吃的麼,「文伯也不心疼心疼你徒弟。」
「我心疼他,誰心疼我,」寧致文說著示意管家給他加羊肚羹。
寧瀾看不過去夾給他一塊兒蘿蔔湯圓,「多吃點兒菜文伯,你也不怕三高。」
「什麼三高?一聽就不是好話,你能不能盼我點好。」
寧瀾頓了一下笑道,「肉吃多了容易生病,好歹吃兩口菜,你們讀書人不是最講究均衡嗎?」
「誰說的,讀書人是讀書人,我是我,你少往讀書人身上攀扯。」
一旁的管家憋不住笑了,寧致文瞪他一眼,跟有仇似的狠嚼了兩口蘿蔔。
「三元過來,」寧瀾故意拿幾塊兒肉去餵三元,餘光撇見寧致文氣的烏眼雞一樣,都說老小孩,老小孩,可不就是這樣嘛!
文伯是越發孩子氣,不過情緒起的快去的也快,吃的差不多了給寧瀾遞黃柑酒喝。這酒色澤鮮艷,果香撲鼻,滋味清爽,數九寒天喝這一口,仿若把春天喝到了肚子裡,極難得。
酒是他的一個學生送來的,黃柑用的是洞庭西山產的,芳香勝,為天下第一。蘇軾在《洞庭春色賦》序言中就提到過:「安定君王以黃柑釀酒,名之曰洞庭春色」,因此此酒在宋朝是達官顯貴才能喝上的,這時亦是。
酒足飯飽偎在火爐邊烤火,文伯難得講起了他在京里的事,寧瀾聽的偶爾打個哈欠,不知不覺也聽了半下午。
。。。。。。
路上堆的雪能埋半條腿了,這樣厚的雪,寧瀾還是頭一回見。悠遠沉寂的天日中,他小的只剩下一粒了。
小九和泡泡兒一出門就得被埋下,偏偏樂此不疲地玩著扎到雪裡再讓寧瀾拔出來的遊戲,一路到秦大哥家中他的手已凍的紅彤彤了。
「瀾叔叔,」春山正帶著春水在院子裡堆雪人,看見寧瀾立馬過去把他牽進屋裡了,「瀾叔叔手好涼,我給你裝個湯婆子子去。」
「我的,給叔叔,」春水把懷中軟布包的湯婆子掏出來塞到寧瀾手中,他穿的厚,動作笨拙,卻不忍叫人打斷他。